在远离繁华的乡镇,对健康知识的匮乏正侵蚀着这片土地。肥沃的原野种植了成千上万亩的粮食,人们的胃是满的,头脑是空的,身体是残缺的。
在内分泌科轮转的一个月,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我全程管理了二十余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年纪大者有七十余岁,年轻者为39岁。其中许多位老人,他们或是根本不知道糖尿病为何物,或是听说过、不规范就医过,却在十多年间没有规范治疗过,他们在糖尿病的评估和并发症的筛查中表现的一塌糊涂,胰岛功能低下、反复低血糖造成的认知损害、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沉重的负担。
我在无力与振奋中完善着对疾病的认知,完善着对现实的认知。
对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不仅仅是完成病史采集,更要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告诉他们什么是糖尿病,告诉他们糖尿病的远期危害,也告诉他们糖尿病饮食,让人们认识到糖尿病放任不管的严重性,让人们重新学会吃饭。
许多人来了,问他们在家都吃什么,答案不约而同:馒头、米饭、包子、粥。有人健康意识好些:无糖饼干、玉米饼子、杂粮粥。
我感到害怕,这和我接触到的数据、公众号推文大相径庭,我害怕这才是五亿乡镇人口的现状。
截至2021年,中国人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1.29%发展至11.2%,也就是10个人中,便有1人诊断为2型糖尿病。而这个数据仍然在不断上涨着,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从检测的血糖值来看,我同意问题出在了饮食上这一观点。许多人吃了主食,他的血糖可以飙升到18、20,同样的只要减少主食摄入,血糖就控制的非常理想。
有人问,那是传统饮食习惯出问题了吗?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吃粮食,怎么五六十年代就没有糖尿病?
让我们再细细回想一下,那时人人吃馒头,可真的顿顿吃饱吃撑,吃完就窝在办公室、沙发里、床上不动了吗?真的像现在我们吃的米面精制化了吗?真的把米面与糖油混合变成诱人的、随手可得的面包糕点了吗?
如此看来,我们成了口腹之欲的满足者,也成为了碳水的傀儡。
杨主任查房时一句话让我反思,身为医生,我们到底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还是健康的维护者,答案不言自喻。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作为健康的“守门人”,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好多,对偏远地区的健康宣教已迫在眉急,把自己扎根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