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念完哈佛年阿弥陀佛》,其实看的过程中,零零碎碎地写了很多文字,在每日的日更里面、每天的日记里面,但今天正式看完,还是想要写一些感想,从情感上、仪式上,正式完结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强迫”,导致我看书有些慢,且不喜欢跳着读、不喜欢一本书读不完就读另一本。
这本书是在读书软件里面读的,零零散散的,总共读了6个小时,但一直持续了一个月。被书名吸引,想要知道,为什么读完世界最高学府之后,要去出家呢?私下以为,作者会不会获得高学历之后,觉得这世界也就如此,然后发现了世界更深层的真理在佛门,所以去佛门求索?
读下来才知道,并非如此。作者出身显赫,是台湾陈诚元帅的孙子,他的父亲研究佛法,并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推广佛法,让人们通过修行,提升个人及家庭的幸福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作者又是一个决定学佛就一定要出家全心全意学习的性格,于是便出家了。
作者毕业之后,在麦肯锡工作过,之后出家,在寺庙组织过活动,设计过完成的课程修行体系,后来不断请教上师,跟随不同派别的上师学习修行过,后来又为了修行而还俗。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例。作者修行进步不大,非常苦恼,请教一位上师时,上师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作者说为了修行,上师说,不出家也可以修行,你喜欢出家的生活还是在家的生活?(大致意思)
后来作者深刻考虑之下还俗了,还在菩萨的指引下与央金拉姆结为夫妻。作者做过很多公益,后来还是以推行科学修行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普通人(哪怕不相信佛法)去修行,在生活中通过一套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觉察力等,达到平静、幸福。
书中讲了作者自己的经历,修行中的困难,心里路程等,对想要修行的人是一本很好的本,帮助我们了解修行。这个过程没有很神秘,一样有科学的方法,一样需要用功,不努力就会倒退,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一定的境界,哪怕是修行,也要努力、用功。
因为我自己学过内观,生活中有进行内观,有些时候会因为深层次的平静而沾沾自喜,但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这只不过是很寻常的起步阶段而已,后面还有很长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也就收起了沾沾自喜的心态,也觉察到平常生活的懒散,一定要用功用功、精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