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蛙》—六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思

题材深刻,文体新颖,故而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对于小说写作者而言,最怕陷入陈词滥调的怪圈,那些被人写烂的剧本并不能经久不衰。莫言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本书可谓别出心裁。体裁方面,聚焦在上世纪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个内容写的人不多。格式上又并非单纯的平铺直叙,而是故事和剧本并立,增加了文章的丰富度。


整体分2段,大部分章节是围绕着故事主线,也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人物的悲喜哀怒。最后小部分章节,把时间线拉回到当下,用话剧剧本的方式,围绕孩子在做了一轮小而美的发挥,强化了本书的主题。内容上半真半假、半虚构半现实,所谓艺术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这部分是可以接受的。


美中不足,时间线太乱,看起来稍微有些费劲。在大章节中场景变化时还好,小章节中时间线也会有大幅度跨越,所以需要稍微的耐心。而且,配角的人物个性不太鲜明,人名和时间再脑海留存时间变短,回想起来,除了主角和故事主线,其他的都很模糊。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书算是故事性文学,特点是故事性强,文学性弱。这样的好处是读起来很轻松,酣畅淋漓,没有阻隔,不会被拗口的词句绊住左右漂移的眼球。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文学价值,需要让情绪和节奏慢下来,不要跟作者跑得太快,不要囫囵吞枣而忘记滋味。本书的文学性是润物无声,文字的美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究才能感受。这既是莫言的心血,也是他炉火纯青文字功底的表现。


内容上,以姑姑这个角色为故事主线,至于文中的“我”,也是主角之一,但更多的是观察者。从姑姑少女时代的雷厉风行开始,到后面的复产医生。从接生开始,到后面的节育。姑姑始终有一颗红色的心,忠诚之心天地可鉴,不容任何怀疑。在计划生育这件事情上,可谓六亲不认。在姑姑的手上接生了上千个婴儿,同时也葬送了上千个,手上沾满的鲜血香甜幸福,但也血腥悲痛,故事中那一幕幕仍回荡在脑海。经常听我母亲提到那个年代的残酷,本来我是应该有个妹妹的。那个时候母亲躲在我的姑奶家,但是大队部和计生部找不到人,就威胁扒粮食,扛大门。最后实在没办法,母亲还是乖乖回来做了人流。为此闹了妇科病,也做了手术。哎,母亲经常说,如果那个时候能生下来,或许跟谁谁差不多大了,或许是个女儿,不禁让人唏嘘嗟叹。


那个时代的作品,重点在突出时代背景。素材往往围绕着大事件展开,因为时间较近,所以往往更加深刻真实。21世纪之后的社会巨变,新生年轻一代,逐渐忘记那些过去的老故事,确实让人遗憾。文革结束之后,各种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百花齐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他们充满文学性的同时,很有追忆的价值。


最后说题目“蛙”,实际上只有文末小篇幅提到了牛蛙,至于全文内容和主题实际上和牛蛙青蛙之类的并无关系,最多只能算是某种精神依托。或许本书写的内容有关小娃娃,所以书名取了谐音为“蛙”。正如文章一笔带过的说辞,娃娃,青蛙,女娲,都有一样的意思,或许人类的起源不是女娲而是青蛙,本身青蛙也有生育的象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