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貢獻感,
而貢獻感是一種主觀感受,
只要自己覺得自己對別人有價值,就能獲得。
社會意識,就是在某個共同體找到歸屬並做出貢獻,
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共同體,就必須把別人當成夥伴,
把別人當成夥伴靠的是信任他人,
而信任他人之前要先能夠接納自我,
尼采曾說:凡事,從尊重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
哈拉瑞在人類系列的書中提到,
人類之所以可以主宰地球,就是因為可以大規模跟陌生人合作,
而跟別人合作的前提就是要信任他人,
如財富自由之路裡面提到的:
合作就是各自放棄一部分的安全感並交由合作方保障,
且信任他人不會利用自己主動放棄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為了把別人當作夥伴,就要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每個人雖然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卻不是世界的中心,
不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到別人身上。
學會課題分離就是將彼此的關係要建立在橫向關係上,
想清楚,這個決定帶來的後果,最後由誰來承擔,
做不到課題分離的人通常是極度自我中心的人 ,
他之所以在乎別人的眼光是因為,
害怕不被認同、害怕被討厭,而不是真正的在意他人,
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我是對的就會陷入權力鬥爭中,
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別人沒有能力,
會造成彼此的關係變成縱向而不是橫向,也就是形成對立,變成敵人而非夥伴,
無法把其他人當成夥伴也是因為你欠缺變得幸福的勇氣,
沒有勇氣的你在逃避著人生的任務,
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你就能達成阿德勒對於人類提出的目標,
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接著達到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不論是驕傲或是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而來,
但將自卑當成藉口來使用就會變成自卑情結或引發優越情節,
而優越情節還有一類特殊的就是炫耀不幸,
藉由不幸讓自己變的特別來操控他人,
但是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儘管每個人的位置不同,卻是人人平等的,
健全的自卑感應該是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而來,
只要你有一種甘於平凡的勇氣,
就能真正接納自我無需跟別人比較,
平凡不等於無能,而是不必誇耀自己。
接納自我,不是肯定,也不是反對,而是真實地看待自己的樣子
有些人說現在的不幸因為過去受到傷害,
阿德勒卻提出了目的論,
不幸是因為你有著想不幸目的,沒辦法改變是因為你的目的是不想改變,
佛洛伊德說:心裡背負的創傷,造成現在的不幸,
但阿德勒說:造就現在的你並不是經驗本身,而是你怎麼解釋那個經驗,
如果是過去發生的事決定了現在,
那除非過去背景一樣的人現在也跟你一樣,不然就無法解釋,
所以要探討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的目的。
有個故事是,有兩個從小都被虐待的小孩,
長大後一個悲慘難熬一個幸福快樂,
而被問到是什麼讓他們變成這樣的時候,
兩個卻說出了同一句話:這不是裡所當然的嘛,
一個認為因為從小被虐待所以人生過得很悲慘,
一個則認為因為從小被虐待所以更要努力向上,
讓我想起笑來老師說的,有些人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做出完全相反的反應。
在把時間當做朋友裡也有一個關於奧地利的精神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故事,
他的家人都死於納粹的手裡,自己則在集中營裡被殘忍的虐待,
在經歷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後,
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
也就是,在逆境中選擇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最為艱苦的歲月哩,他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
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裡任意翱翔。
所以你過的怎麼樣,取決於你的目的,取決於你對過去經驗的解釋,
如果你過的不幸,想想你的目的是什麼,想想它換來了什麼樣的善。
如果現在你的是過去的你積累而來,
那未來的你就是現在的你累積而成,
你的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瞬間串連成的,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個當下過好。
你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你選擇自由,
活的不自由,是因為你活在別人的期待下,那樣的你不是真正的你,
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被討厭,不要過別人的人生,
當你迷茫困惑的時候,就循著阿德勒的導引之星去走,
而阿德勒給的導引之星就是「貢獻他人」。
遵循這顆星,想好你的目的,接納自己,過好每個當下,
信任他人,完成人生的任務,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的共同體,
為他人貢獻,就能漸漸的走到那未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