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先生的这本《见识》一旦开始读,就欲罢不能,尽管这段时间事情繁杂、团队变更带来的人心思变,都让我身心俱疲;但是下班后周末里总会不自觉的拿起这本书,再读上一会。这次写写随笔,记录下“大家智慧”,“拒绝伪工作者”,“职场的误区和破法”这三章最有感触的文字和体会。
“大家智慧”其实是一个我们所有人一直再做的事情,就是向先贤去寻求智慧,只不过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见识方法和目标大相径庭。比如google中流程的各种传说和段子,它可能是高中生作文里的例子,可能是大学时代的谈资,可能是某个公知笔下的思想营销经典,但是我们究竟要获取什么? 吴军先生的角度,是举了拉里佩奇的管理策略,把产品做成牙刷,从本质中寻找商业模式,薪尽火传。 我初读这里,会极度佩服第三点的薪尽火传的google式的智慧,佩奇会专注于新的业务,而把成熟的业务交给他人,企图寻找海蜇式的企业模式。 后来,我静静下来思考,其实我们还是先天上太崇拜和迷信成功者了。其实google最大的优势,不是他有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诚然这些非常重要),而是他把握住了搜索时代的风口之后,没有停滞不前,他们把握住了一个信息时代或者说当前最核心的定律,就是挖最一流的人才去做最核心的事情。国内的企业除了互联网的头部公司,大多数还没有这个意识,学会注重学历其实是一种时间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进步,但是更进一步,现在的企业用人大多还是没有区分能力。以AI这个领域为例,一个顶级的博士,如何凯明、贾扬清这种,顶上普通名校水博士一个团队,顶上更水的不知凡几。 我这里不是吹嘘某些大牛,而是在最前沿的领域,个人的能力有时候就是决定性因素。 当然,理想是这样,现实很骨感,有时候我们这些单纯的学生,刚迈出象牙塔,怎么能玩得过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的老油条呢。但其实一切都是在变化成长,我们是,环境是,可能是处在一个逆向淘汰的环境里有些感慨。
疫情期间,不知道老婆是受到什么启发,觉得基金可以抄底,于是和我一起开始试水,然后血崩。 ”巴菲特午餐:人生智慧“一节,就很是精彩,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精髓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莫名其妙的保守,很多时候我们不知所谓的冒险,然后被各种成功学洗脑,开始反省,然后又是一个循环。本质是这个领域这件事我们不懂啊,不去深入了解,就很快的去做决策,总是在迷信时机,殊不知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伪工作”和“伪工作者”充斥在我的周围,甚至还可以加上“伪需求”和“伪重视”。我最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想同时做的事情太多,狗熊掰苞米了?是不是不够谦卑,看不到同事的长处?吴军先生的愿景-目标-道路其实很符号架构师的思维,从不中听的话里找出合理之处是一种很好的换位或者多家度思考的方式,凡事做记录是一种很好的时间和进度管理方式。 在开始承担一定的团队管理任务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这三点的高明之处。这里拍一张书里目标管理的图表,确实可以修改自己目前的记录方式,将其改成类似这种条例更清晰但关键细节也可以囊括的方式。
谈到职场,特别是IT这行,吴军先生无疑树立了很高的标杆,五级工程师金字塔,能力收益的量级差别,都是血淋淋的真实。计算机行业,一个合格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锻炼,能熟练应用工程的只是和技能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导,就算一个合格的第五级的工程师。个人评价,我现在环境很多时候真的是一个4.5级的家伙带着一群5级甚至准五级的小伙伴,去干着老板期望的第三级甚至更高的任务。吴军先生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是区分工作(job)和职业(profession)。现实是,即使是我这种在国内受教育已经很top的那种,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尴尬之境,我想大部分人不是不想向书中所说那样组实践而是不能。就像一堆人指责一个胖子为什么做不好体重管理,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坚持运动,但其实你们运动的快感胖子也许相当长的时间体会不到一丝,他的痛苦和付出类比一下,你们可能根本不愿尝试。
其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阻碍我们前进的约束中,见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但是还有更多的难题和坎,比如偏见,比如公平,比如机遇,比如意志力,比如身体状况,太多太多。。。。 从概率上来说,均等的运气,可悲的是即使只是顺序颠倒了,就完全不同。 我欣赏崇拜吴军先生的很多观点,但是我其实也有一丝不赞同,那就是对于弱者和暂时的弱者的同理心,毕竟有时候你没有去过泥潭,你不知道污浊和困境是多么的消磨人的意志的; 不经历过那些真正的失败、沮丧、无能为力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个社会的恶意和“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