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西安东举院巷位于儿童公园东侧,呈L形,它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全长424米。西起北马道巷,东至早慈巷南口,北到儿童医院家属院。
儿童公园曾是俗称“举院”的明清贡院,与其一街之隔的东举院巷也因其得名。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东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东举院巷不仅名字里有“举院”,其作用也与贡院有关。过去举院里设有考场,却没有宿舍。每到考前,来自全省各地的秀才云集于此,这些人没有住的地方怎么行?于是各县富商绅士自发筹资,在东举院巷开设了诸多“会馆”,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供考生下榻。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贡院逐渐消失了,而这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它最初的名字。后来民国政府将贡院西半部分改为省建设厅,街道重心随之西移,“西举院巷”的叫法由此产生。
西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年间。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七律·题西安老巷子东西举院巷
长安举院东西巷,北马早慈南北连。
无数仁人头碰壁,几多志士梦成圆。
明朝景泰拔才俊,民国城新纳惠贤。
古意悠悠深厚蕴,钟灵毓秀大秦川。
注:北马,指西安北马道巷;早慈,指西安早慈巷。
西安东西举院巷之前世今生———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著录,东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记者又查阅了《西安历史地图集》,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西安府城图》中看到了“东举院巷”。然而“西举院巷”在清代地图中均没有,直到民国地图中才出现。
东举院巷位于儿童公园东侧,呈L形,它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全长424米。今以早慈巷南口为界,以西为西举院巷,以东为东举院巷。现在人们习惯将东、西举院巷统称为“举院巷”。查阅资料后发现,“东举院巷”的叫法其实比“西举院巷”出现得早。
为何清代只有“东举院巷”而没有“西举院巷”呢?现在的西举院巷在古代又叫什么?据西安地名专家葛慧介绍,“东举院巷”这个叫法是因其位于贡院东侧,并非相对于西举院巷而言。现在的西举院巷位于贡院门前及西侧,历史上它一直被囊括在“举院门”或“贡院门”范围内,直到贡院消失后才出现“西举院巷”的叫法。
现年90多岁的东举院巷老住户郭东胜记得儿时巷子里尚有许多这样的“会馆”,其中有几家他至今仍能叫得上来。从巷子中段现与新寺巷交接处向南,依次设有渭南会馆、白河会馆及商州会馆,这几家会馆离考院东墙下的早慈巷很近。沿着巷子再往南还有洛南会馆和三原会馆,其中三原会馆就位于现在的傣家楼附近。
郭东胜老人曾听长辈说,清朝秀才们赶考时若住在自己县开设的会馆里可以不掏房钱。这项“优惠措施”听上去很不错,可实际上各家会馆的房间都很紧张,而且很多县根本没有财力开设会馆。当时还没有预定房间一说,为了确保自己能住上免费房间,许多考生提前赶考,早一个多月就住进了会馆。而那些没会馆可住的考生就只得自掏腰包,寄宿在附近居民家里。
平时若不接待考生的话,会馆也会将空房间租出去,租住户大多都是商人。到了民国时期,会馆就彻底成了宾馆。据郭东胜回忆,大多数会馆很寒碜,似一般居民院落,但有的会馆也十分气派,甚至盖有戏楼。运作较好的会馆还时常“过会”。郭东胜说,这“过会”不是指庙会,而是商界聚会,届时有商人摆桌宴请宾朋,还雇人唱戏助兴。
民国时期东举院巷里还有几处规模较大的民宅。郭东胜说,路东21号的史家院子,门口很不起眼,过了二门楼才发现里面装饰得相当讲究,“每一扇窗户都是格子窗,上面有五颜六色的漂亮刻花”。史家户主史南轩是户县人,据说他在老家有上百亩地。史南轩早年留学日本,回乡后在西举院巷的省建设厅任工程师,并把家安到了东举院巷。
东举院巷当时最奢华的院落要数巷子南头的王作林家。据郭东胜回忆,此院子有三个特点:门楼宏伟,有五间宽,而且一砖到顶;院内宽阔,里面甚至有座大花园;纵深极长,后门开在据正门几十米外的西大街上。坐拥如此豪宅的王作林是什么人?郭东胜记得王作林是礼泉人,任国军一团长,他在西安事变后攻打延安,结果送了性命。王作林的追悼会曾在建国公园内举行,当时场面很大,据说来了很多国民政府要员。
民国时东举院巷的最高建筑在13号院,是一座三层楼房,里面住着一户浙江商人。日军轰炸西安时,一枚炸弹正中楼顶,三层高楼顷刻垮塌,当时正躲在地下室里的四名浙江人全部遇难。
改革开放后,东举院巷的老住户逐渐搬走,一座座四合院被高大的住宅楼取代。这些楼房的院门一开始是朝东举院巷开的,后来都改朝西边的早慈巷开了。时过境迁,如今的东举院巷成了儿童公园旁的一条格外僻静的小巷。
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