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常常有一种“自我抱怨”——在流逝的岁月中读的书太少。其实想来,还是读了不少的,只是均为“知识获得型”,未能达到“心音的感知”而已。
这个春天,一本书的开读,使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言为心声”。——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说来人们是不大看重这“言为心声”的,以为天经地义,还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更何况,“生活话语”即景即情中也没有那么多“学问”涵义其中。
『2』
这本书就是《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晓明先生著作。
开首的三篇《自序》就重重地抓住了我的心,使我采取“舍不得读”方式来读他,但还是分三步迅急地“速读”了,到今天就几乎读完了,畅快淋漓的很!我因而誉之为“鲁迅精神现象学”或“鲁迅精神分析说”——深度地解剖了鲁迅之灵魂。也因而,使我过去三年所读鲁迅作品篇章都获得了灵魂性的悟觉,我也由之综合断言:不懂其心,何以懂其文?
『3』
“鲁迅的书不好读。”
“我看不懂鲁迅的文章。”
这是今天常常有所听到的话语,也是一种心声。这其中的“不好读”“看不懂”,自然有不在同一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原因,知鲁迅、懂鲁迅,是必须要明白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不可违。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把握鲁迅是怎样一颗灵魂。王晓明先生的这本《鲁迅传》定性为“鲁迅的思想传记”,着力所揭示的不是鲁迅有哪些思想,而是鲁迅何以形成、生产这样的思想,所以我觉得称为“鲁迅灵魂传”是更好的。这就是说,鲁迅思想的根源何在,给人充分揭示了,那么,其思想还难以理解吗?该是知其源得其流了。简单来说,知心了,其话语(文字)便不难理解了。
若推而广知,无论读书也好,与人交流也好,在文字话语的互动中,重点不在“言”,而在“心”,感受到其“心路何在”才是关键。
『4』
“思想就是使用语言。”
这是几年前我读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同题论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但王晓明先生的这部《鲁迅传》却教会了我如何具体地从“知心”的角度去“知言”,因而“言为心声”也就变成“心声为言”了,读书读人贵在知心。从“知心”出发,个人的阅读量当会“加速度”的。随后,我所读的青年专家之著作《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贾宁财务讲义:人人都需要的财务思维》即确证了这一点。
遇到人,遇到书,“言为心声”或“心声为言”该是第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