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过十二度水,是不足以说,走过这里的山山水水的,于我来说,至少就是。
初闻十二度水,是从同事的口中:没有路的,我们都是用棍子开路;扛着又重又大的机器,下山都是别人帮忙背的;我的脚崴伤就是那时留下来的......总之就是,交通条件是如何那么的恶劣。
后来,再有同事去了回来:都想从山上滚下来,我以后都不要去十二度水了......
“现在应该有路了吧?”
“去航拍一下吧。”
2021年11月9日,在这样的支撑和召唤下,去了一趟十二度水。
毕竟不熟当地交通,提前一晚约了达哥做向导。“要户外装备。干粮,水。”“户外装备就不用吧?我们带航拍去。”达哥说,像我们这样,如果只到迎客松,来回至少需要4个小时。
在同事、当地人的再三叮嘱下,还是去备了一些干粮和水。
“登山杖你有吧?我们有三个人。”或许这玩意会有点用处,让达哥备上也无妨。
宽松地预计时间,上午10点,与达哥在山脚会合。
达哥给我们每个人配了一支登山杖,调整好每个人背上山的物品,包括面包、水、饮料和拍摄设备。zpp虽然备了三个自热饭,但想着尽量轻装上山,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带上了一个。
十二度水,位于九峰杨东山。
沿着山路前行,还算平缓。没走多久,小溪呈现眼前,轻柔平缓。
十二度水,因其从入山口到山腰下共要渡十二次溪水而得名。
“日头林间照,清泉石上流”,沿着小道,溪水一路相伴,形态百千,或涓细轻淌,或凝瀑急下,清幽山涧,潺潺淙淙,水声静寂或哗然。
达哥说,喜欢户外,就是喜欢行走在广袤的丛林旷野中,静静地感受自然聆听万物,什么都不用想。
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孕育了这里丰富的植物品种,匍匐的蕨类、缠绕的山藤、参天的林木,峡谷幽径、林深树密。
林深树密也成就了这一片原始的森林,越往上,人迹越罕,山路断亘在密林之中,只能依稀辨从前人走过的痕迹,溯水前行。
走一遭十二度水,有的人是因为那移步换景的溪涧水潭,而更多的人,是为了一睹山顶那松林的风采。
渡过了十二道水,山路陡峭起来。达哥说,陡坡约莫70°,通常没有上到山顶的人都是在这里止步的。不畏惧攀藤附石而上,只是更多担心的是下山时的狼狈。
“峰上有峰”,下午1点50,登上了第三层山峰,松林跃入眼帘,成片成林,这是广东省内罕有的五针松。
悬崖峭壁之上,屹立着两棵古老的五针松,这,就是许多人不辞辛劳、慕名前来、为一睹风采的——“迎客松”。古松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枝桠在一侧伸展,犹如张臂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极目远眺,周围是树的世界,林的海洋。
原以为在山腰林间可以飞行,但一路上,密林缝隙丝毫没有这样的允许空间。在山顶上,完成航拍,也补充了干粮和水。
据说,山顶再上去还有一块摇石,估算来回的时间,担心天黑迷路,一行人决定还是抓紧时间赶路下山。
登山杖确实是个非常有用的玩意,这一点,在不擅长下山的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减轻了许多的狼狈。
下山的时长远短于上山的时间,下午4点30,在天黑前顺利回到了山脚。
完成了这样的行走,好像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恐怖,也没有预想之中的那么艰难。
想起了那个小马过河的故事,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过河经历,不同的情境,就有不同的体会,答案也各异。如果不亲临其中,感受的,就只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感觉。
但此次的准备还是轻视了些,比如,上山的时间应该更早一点、水应该带多一些、最好是穿登山鞋、登山杖一定要有......
回来后,第一时间买了一把登山杖,也买了一双登山鞋,或许下一次,我会上到那块摇晃的石头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