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的故事
到了2016年,草间弥生更是被《时代》杂志评为了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啧啧啧,要知道当年登上杂志的日本人,也就只有她一位。)
那么,作品之所以这么前卫,其实和草间弥生的成长环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小出生于殷实家庭的她,性格却一直都很阴郁。
据本人回忆,从10岁开始,草间弥生就经常看到一个满是圆点的世界。
这种不管看什么都被圆点占满的现象,后来被诊断为神经性的视听障碍。
在没有爱的家庭里生活,导致了草间弥生很早便有了要离开家的念头。
等到1957年,在拿到去美国的签证后,草间弥生打包了几百件和服,就彻底离开了日本,直到70年代才从纽约搬回了东京。
谈及自己的作品,她最喜欢黄色的巨型南瓜。英国卫报采访时,她便透露过,“南瓜总是让我笑,她们是蔬菜里最幽默的”。
在以艺术之称的懒户内海直岛,草间弥生就设计了这样一黄一红的两颗南瓜。
几乎每个来游玩的人,都会在这两颗南瓜前打卡拍照。
草间弥生的经典作品
草间弥生的经典系列——《无限的网》,这些画表现出一张张无限延伸波动的网,整体就像一幅不断重复着圆点的作品,包含着静态的律动感。
在草间弥生的艺术里,有一个创作手法很重要:
重复,不断地重复。
强烈建议你记住“重复”这个词,因为它不但是看懂草间弥生,还是看懂当代艺术关键钥匙。
这件《维纳斯–被无限网所抹杀的维纳斯雕像》,以4,957,000港元刷新了草间弥生雕塑作品的最高成交价世界拍卖纪录。
它才不是一个起鸡皮疙瘩的断臂维纳斯!草间弥生将圆点覆盖在我们所熟悉的维纳斯肖像上,把立体的雕塑融入到二次元的背景中,操控观者视觉。
往万物上覆盖圆点——这也是草间的经典手法之一。
为什么选择圆点来组成万物呢?
其实在草间十岁的时候,就被确诊患有神经性视觉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她眼中的世界会突然扭曲起来,随即涌出密密麻麻的圆点和花纹,遮盖在眼前。
看东西自带马赛克!这么神奇的超能力当然不能被浪费。
于是年幼的草间开始将眼中的世界画了出来,正是因为不停歇地画出这些画,小草间开始有了勇气面对自己不正常的一面,与怪诞世界的圆点结交成友,蔡康永温柔地称她“在两个世界里来回顾盼”。
如此大胆地挥洒圆点为元素,草间弥生算第一人。
事实上早在1965年,草间弥生已做出了同样的东西。利用大面镜无限放大延伸空间,缀以许多小灯泡或小圆点,创作出了奇幻的装置——无限镜屋。让那些后起之辈汗颜的是,几十年来“无限镜屋”系列不断地更新,每样作品都有新的亮点和寓意。
“无限镜屋”系列自然成了最受参展者欢迎的拍照地点,少女心无法抑制地泛滥!连水果姐Katy Perry和女神Adele也都打卡上传了ins,阿呆更是被特许取景拍了mv。
草间弥生这么形容过自己的理念:
“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圆点。星星是圆点,我们都是圆点。你是一个点,我也是一个点。”
例如镜屋《数百万光年外的灵魂》,在镜子的围绕下,上空布满了各种颜色的小灯泡,地面营造出水面的感觉,中间留出一个站台供人站立。当人们置身于此,仿佛进入一个无垠空间,自己也幻化成一个点,漂浮星云之中。
然而许多人只是忙着拍照,却不清楚草间弥生创作“无限镜屋”的理念。它们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为了摆拍好看,而是贯彻了草间弥生一如既往的理念——“自我消融”。
在无限重复与延伸的环境里,人类仅仅是小小一点,融入其中。所谓的个人迷恋了然无存。草间弥生只给每个镜屋设定了40秒的参展时间,她希望参展者把精神集中于自己,切身体会“消融”的意义。
这个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在《赤壁赋》里所写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碌碌一世,回头发现自己终究只算是浩瀚宇宙中的蜉蝣罢了。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不断地成长,也不断地变得自我。丢下个人迷恋,抛开拥有的东西,则将拥抱更完整的生命。
消融,就是“自我”到“无我”。
遇见她,遇见“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