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
12. 甲骨绝学四堂并耀
中国汉字的传奇故事峰回路转,我们将接着本篇第一章《一片甲骨震惊天下》的情节徐徐展开。
1900年盛夏,八国联军的炮火撕裂了北京的宁静。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那位从“龙骨”药渣中辨识出千年文字的“甲骨文之父”,抚摸着珍藏的龟甲兽骨,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侵略者的炮声愈近,他毅然决然带着家人投井殉国。殉国前,他的手指仍眷恋地划过一片甲骨的沟壑,似在无声托付:这片刻有祖先呼吸的残片,不该随烽烟湮灭……
战火的硝烟尚未散尽,王懿荣的挚友刘鹗已冒死奔赴王府。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因著有《老残游记》一书而闻名于世的文学家。王懿荣生前散尽家财购买古物,死后没留现金,其子王翰甫只能变卖家产还债。刘鹗倾尽家财将王所藏千余片甲骨全部收购,更遣古董商赵执斋“奔走齐鲁赵魏之郊凡一年”,搜罗甲骨达5000余片,成为继王懿荣之后甲骨的最大藏家。他伏案于灯下,指尖轻抚甲骨的裂痕,仿佛在触碰那个消逝王朝的温热脉搏。
刘鹗自谓能识出40余字甲骨文,但他所释而不误者,实仅34个字。后人认为,刘鹗对甲骨文的最大贡献,既不是他曾大量收藏龟甲,也不是他最早破释过几十个甲骨字,而是他积极向许多学者介绍甲骨文,引起了更多人对这项研究的兴趣。1903年,刘鹗做出惊世之举:从珍藏中精选1058片,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刊行为《铁云藏龟》(6册),其中,“铁云”是刘鹗的字,“藏龟”则是他收藏的甲骨,成为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在此书的自序中,刘鹗第一个提出:此为“殷人刀笔文字”,并连续半年在《时报》刊登广告疾呼:“士生三千年后而欲上窥三代文字难矣!愿与二三同志抱残守缺,以待将来!”
这部开山之作轰动学界,却也将刘鹗卷入政治漩涡。1908年,清廷以“垄断矿利”等罪名将他流放新疆。在乌鲁木齐破庙的戏台上,刘鹗仍以医书自遣,最终咳血而亡。他临终前未曾料到,自己播下的火种,即将在另一位挚友手中燃成燎原之势。这位挚友名曰罗振玉,他曾这样说到:“予之知有占卜文字也,因亡友刘君铁云”。
1894年,刘鹗与小他9岁的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江苏淮安人)初次见面,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交往。刘鹗还将穷困潦倒的罗振玉招致家中当了家塾先生。当刘鹗辗转于西北荒原求生时,罗振玉正凝视着刘鹗《铁云藏龟》上的文字出神。他忆起刘鹗赠他甲骨拓片时的嘱托:“此华夏命脉所系,君当勉力。”但真正刺痛他的,是日本学者林泰辅的论文——异国人竟对中华祖源指点评说。1909年,罗振玉立誓破局。
罗振玉做了一件前人未敢想之事:直探甲骨源头。药商们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往往对甲骨的出处秘而不宣。经过数年之间多方探询,罗振玉锁定了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小屯村。当亲眼目睹农夫的锄头翻出一块刻辞甲骨时,他浑身战栗:“此地必为殷武乙之墟。”罗振玉的发现,最后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始。
1907年,罗振玉进入清朝学部,自己也设法收藏甲骨,他毕生收藏达三万余片。此后,罗振玉开始了系统的考证甲骨文,在1910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300个;在1915年出版的《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500个。他还编撰了《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和《殷虚书契菁华》等甲骨著录书,后人称道曰:收集、保存、传播甲骨之功,“罗氏当居第一”。
雪堂之后,甲骨文研究的“接棒”者是王国维(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898年,主办东文学社的罗振玉慧眼识珠,让21岁的王国维到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兼做杂务,两人后来结为莫逆之交。1911年,罗振玉带着王国维东渡日本,并将他收藏的图书、甲骨器物带到了日本。从那时起,王国维也转向了甲骨文研究。两人约定分工:罗振玉侧重对甲骨文的释析,王国维则通过这些文字来考证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
1917年,王国维在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时,能够采用的原始文献,只有罗振玉收集到的大量的甲骨文碎片。聪明睿智且坚韧不拔的王国维,不仅要会认读甲骨文,而且要找到可以拼合的碎片。历经数月的艰辛,他终于在 “拼图游戏”中发现并缀合了中国甲骨文史上最重要的一版甲骨文拓本(《甲骨文合集》编号32384)——证实了《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等商王世系大体可信,将中国古代信史可以从东周推及殷商,即向上推进了约一千年。
王国维称以上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意思是运用地下的材料(考古)与纸上的材料(文献)相印证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相,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说“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是丝毫也不算过分的”。
观堂之后,甲骨文研究的“接棒”者是董作宾(字彦堂,河南南阳人)。从1928年起,河南安阳的田野里响起了锄头与铁锹的碰撞声,董作宾带领考古队开始系统发掘殷墟,第一次将甲骨文从“古董” 变成“科学标本”。他曾先后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
董作宾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共选录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可以甲骨上的 “贞人” 名字和字形演变推断甲骨文的时代。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彦堂之后,甲骨文研究的“接棒”者为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1928年,由于被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在日期间,他看到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介入甲骨文研究。在东京,郭沫若全力查找殷墟出土的甲骨,先后寻访到甲骨文共在2000片以上。1933年,他编撰的《卜辞通纂》问世,将“卜辞之精粹者”分八类编排并作考释,在甲骨文整理上创造了一个科学的体系。1937年,他出版《殷契粹编》,创造性地使用断片缀合、残辞互足两种释读方法,在释读甲骨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晚年,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身份主编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套装13册),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仿佛三千年前的商王在甲骨上刻下的每一道裂痕,都终于找到了回响。
正如著名文字学家唐兰所言:“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 四堂并耀,一代绝学——甲骨学就此成形,成为与埃及学、亚述学三足鼎立的世界级的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融合的学科。
从王懿荣殉国时染血的甲骨,到上海博物馆库房中刘鹗旧藏的戬寿堂遗珍;从罗振玉探源时沾满安阳泥土的布鞋,到董作宾显微镜下甲骨刻痕的三维重建,再到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这条由龟甲兽骨铺就的文明长路,跨越三千年的漫长守望,中国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就此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