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千积万,不如积个好习惯”,这是叶圣陶老先生揭示给我们的教育智慧。习惯决定孩子之间的差异,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您希望孩子学习优秀,人生成功,请从培养习惯入手,从改变自己开始,和我们一起推进“成长计划”,共同塑造孩子的未来:
耐心:暴躁的家长,永远培养不出知书守礼的孩子。请降低音量,放慢语速与孩子讲话。
自律:家长是孩子的引领者,您规范、有节的行为,是孩子最好样板。
坚持:能够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与行为,远胜过落后于人时的咆哮。
秩序:小到物品的整理摆放,大到做事的条理有序,都是优秀人才重要的素养。
重复:用您的耐心与坚持将好的习惯长期多次重复,您的孩子会是您最想要的样子。
希望通过我们一起的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文摘自树才学校,《致一年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短短几行文字,戳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石。
前半段,是说“合格家长的必备素养”,后半段是讲“如何炼成好孩子”。文字不多,涵盖很深。
温和有爱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星
有一个镜头,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在一个喜庆春节假日,我刚刚走出北京国子监大街,就被一个场面惊住了。一个两三岁的娃娃,哭得撕心裂肺。娃娃的手臂被他的爸爸拖拽着,同时伴有不停地呵斥,脚踹。用凶狠残暴来形容,应该也不为过了。
旁观者如我,犹觉心疼,更为这个娃娃的成长环境,感到担忧了。
孩子从父母的暴力里面,学会了暴力。他最初的表现,就是撕心裂肺地哭,歇斯底里地喊。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一个暴躁,甚至粗俗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暴躁的孩子,在群体里面常常不受欢迎,缺乏好伙伴。他们容易焦虑、痛苦,很少快乐。而承受这一苦果的往往是父母。渐渐长大的孩子,有能力与父母抗衡,他们学会了还嘴,有的甚至会挥拳相向。
还有一种孩子,在父母的暴躁情绪,吵闹声音中长大,会变得怯弱,自卑。他们不敢直面任何挑战,不敢快乐自信的人前讲话。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已经输在了性格上。
请把对孩子的爱,融入进日常生活中。轻声、温和地与孩子交谈。永远不要把孩子当作撒气筒,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承受者。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请从“耐心与孩子讲话”做起。
欲律娃 先律己
曾经有三胞胎兄弟,分插在不同的班里。几个孩子,个个聪明,但身上毛病不断。他们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上学有时迟到。有的还玩儿上了游戏。当老师得知,孩子的妈妈迷恋牌桌,就与其见面沟通。老师说,培养孩子不容易,是个长期的大工程,需要家长的倾力付出。三个孩子好好培养,都很有希望。但请记住:牌桌边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孩子的。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懂得教育智慧的,却只是一小部分。
很多家长,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在潜意识里面,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他们要求孩子,学习要好,能力要强。他们希望孩子满腹诗书,成绩出众。他们盼望着,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
很遗憾,为数众多的家长,都在“专注”于律娃,而自己每天不离手的是手机,不是书卷。投入大量时间刷微信,心中已经被杂乱信息填满,哪里还能专注于孩子的培养。
没有读书习惯的父母,“尘俗生其间”,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品读诗词经典,共赏“碧纱秋月,梧桐夜雨”之美。
其实孩子一直在学习!孩子看到了父母“玩手机”,学到了颓废。看到了父母贪图安逸,学到了怠惰享受。此时孩子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近于父母的样子,与父母曾经的期望,也渐行渐远了。
孩子在悄悄地模仿着父母,请一定自律、慎行。简单地说,想让孩子成为自己心中的样子,那就自己先做到。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细雨湿衣看不见”,看似没有什么,只要坚持时间足够长,效果显著。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内力逐渐增长的慢功。心中对孩子有期许,只要预期适当,坚持做,时间不会辜负有心人。
关注孩子的成长,家长须是一个有心、有恒的人。
有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有恒:要求宽紧一致,没有随意性。同时,父母的教育热度,要一以贯之。
有一个女孩子,学习能力还可以,但答题丢三落四,失分太多。这样基本与当年的好学校选拔无关了。孩子的妈妈了解到情况,极为重视。她每一两周来学校,与老师沟通。她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对老师的建议认真落实。一年时间里,没有寒暑,没有懈怠!孩子一点点改变,成绩一次次刷新。终于有了圆满结果。
另有一个男孩,自恃聪明,学习浅尝辄止。高分段的学生,成绩会丢在细节上。可能是知识点不透,可能是答题技巧略逊。老师多次与其家长沟通,没能换来应有的重视。当自尝苦果的时候,很多人听到了,她对孩子的咆哮。
坚持的魔力,靠时间显现。不用着急,早晚会来。不努力的父母,也会承受一份,时间带来的一击。那时候,已如瓷器出窑,无可改变。
条理有序 优秀前提
一个男孩子,每天书桌里面一团糟,东西丢得到处都是。周围同学很以为苦,渐渐地,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了。这个孩子,每天都在找东西:昨天写的作业,刚才发的本,还有可能是今天要交的钱。所有的书和本,都已经打了卷。他表示不知道怎么回事。
没有条理的孩子,会比别人承受更多的辛苦。究其原因,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经常看到,上学孩子的书包,背在了家长的身上。他们负担了孩子身上所有的重量,哪怕只是一个小水壶。家长啊,你能为孩子背负一生的重载吗?你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体验。
大凡这样的孩子,是不必自己动手收拾书包的。孩子不会懂得,如何将物品归类,顺序条理摆放。更不会懂得,常用物品,放回原处。他(她)即使长大以后,应对多重事物时,也只能“抚胸四顾,心茫然。”
被无序困扰的孩子,反映在答卷做事上,自然难有胜算。至少会是一个,“经常找钥匙的人”。
条理有序的孩子,才能够做到泰然不躁,做事思虑缜密,规划前瞻。
重复好习惯 成功一大半
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多次、重复,才能够成就。
坏习惯不需要学习,它是与人的惰性相伴相生的。好习惯的胜出,是经过与坏习惯反复的较量,斗争,才形成的。
总有家长羡慕人家的孩子:看人家孩子,学习多好,总能考满分。看人家孩子,写作业又快又好,不用大人催。看人家孩子,衣服穿得整齐干净。
这些人家孩子,都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倾心打造的结果。主要指,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别,突出表现在习惯上。有好习惯的孩子,虽然努力,不会觉得辛苦。因为习惯的力量,已经使其行为,变得顺畅自然。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人看来,好孩子,不费力,还很优秀的根本原因。
父母承担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角色,且无可替代。优秀的孩子,首先始于好习惯。是家庭教育中,日复一日的熏染,方能成就。为人父母,终身老师。爱孩子,就抓习惯,这一颠扑不破的“武林秘籍”。长期坚持,永不松懈。孩子的人生,将因你的努力,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