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和认识,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此表达自己对党、对国家的崇高敬意与无限感激之情,也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了自己基层工作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他的事迹很感人,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好人,大写的人。
他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自小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兄弟姊妹多,没有上过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十一二岁时,就开始上山放羊、放牛,回家还要喂猪、喂鸡。因为没有鞋穿,每天就赤着脚在山上跑来跑去。夜里门外不断有狼的嚎叫,因为累啊,所以照样熟睡不醒。后来母亲重病,父亲借遍了亲戚邻家,也没有凑够母亲的医药费,全家人一筹莫展。正在走投无路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可以到信用社试试能不能贷款。他惊喜万分,起来就走,步行到镇上时,已经半夜,就蜷缩到信用社门前,盼着天亮了工作人员上班,能第一时间向人家寻求帮助。在每天工资只有几角钱的年代里,几百元的债务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压得全家人透不过气来。
为了偿还家里的巨额债务,他十几岁就开始了自己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涯,几元钱的路费也是七拼八凑借来的。给工地敲石子,一筐几分钱,他咬咬牙一天能敲几十筐。一天有2元钱左右的收入,在那个年代不算少,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来源。
后来有人同情他,将他领回家中,给他买了鞋穿。他回忆说,人家对咱这么好,咱得感恩、回报啊。后来就帮人家看守工地,夜里点上篝火防范狼群的偷袭,圪蹴在乱石堆上睡觉。再后来有人开始教他写字,从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直到能认识几百字,然后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开始承包工程,事业刚刚起步时,只能处处亲力亲为,几吨的原材料,一个人装卸,就为了省下几元钱。
皇天不负有心人。之后,他事业上逐渐发展壮大,经过多年打拼,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经营区域遍及1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走出国门,参与了国际经济方面的交流,听起来真的感觉不可思议。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说:遇上了好时代,咱就得懂得感恩,对得起党和国家,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二十多年来,在打理自己事业的同时,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对以前借钱给他的乡亲好友予以回报。为村里修建蓄水池,供村民灌溉浇地、洗衣等使用;每年给家乡几百名群众购买化肥,让留守在穷乡僻壤的乡亲们种好地,保证有粮食吃;将老家蜿蜒的山路进行水泥硬化。他说他的付出是值得的,能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心里就非常踏实。
新家所在的村里的盘鼓队需要更新器材,他自己拿出3万元,为鼓队购买了40多面鼓和全套演出服装。发现村里孤寡老人住着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他就出资为老人盖起了新房。每年拿出1万多元在中秋节和春节给全村老年人买月饼等慰问品。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先以公司员工的名义捐出了1万元,后通过河南省红十字会第二次捐出了万元,后来第三次又准备了10万元钱以特殊党费名义捐献。他说,这些都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基层干部应该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有难,咱党员不干谁干?咱作为基层干部不带头谁带头?
疫情防控期间,他利用在卡点执勤交接班的一点空余时间里,赶到贫困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有些贫困户老人的自理能力差,他就为老人购买口罩和酒精小喷壶,给他们讲解疫情防控知识,亲自教他们如何佩戴口罩、如何做好防护。
这几年,他也渐渐感觉到,有国家的好政策,乡亲们都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不愁吃,不愁穿了,但与城市生活相比,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精神生活不丰富。为了家乡的文化建设,为了使乡亲们不出村也能享受文化大餐,每年春节过后,他都要拿出几万元,请来专业剧团给父老乡亲唱几天大戏,另外还为村里购买了健身器材等其他文体设施,让村民享受到积极健康的新生活。
愿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