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觉醒时代,从之前认为辜鸿铭是迂腐的保守派印象到后面有点喜欢有点可爱的国学大师。为何做了如此改变?因为一个事件而改变了。蔡元培校长在北大改革时,解聘了一个洋人教授,洋人教授仗着自己是洋人认为有特权就责难北大,这时胡适领衔的教授团队在商量对付之策时,鉴于辜老在西方的影响力,因为在当时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北大处理小组就准备请辜老一起参加,但请如此保守又有名望的人,一般人认为肯定是以辜老领衔,但是没想到最后是以年轻的胡适为主,最后辜老大气的说了一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时听到这句话,就被这句话的意境所感动,就把这句话记录起来。
没想到第二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本书《曾国藩》里有个章节就直接用这句话,让我倍感亲切。曾国藩为了实现晚清中兴,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建了很多仿照西方的江南制造局、枪支弹药厂等,他在接见机器局的聂缉椝听了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及对西方技术的想法,以及现有厂面临的困境和如何改革,认为此青年有想法,后起之秀。
后来我特意查了这句诗的典故,此句出自唐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大意是说,那长长的丹山路上开满了美丽的桐花,雏凤的鸣声不时传来,声音清亮圆润,比老凤的鸣声更为悦耳动听。此句以凤喻人,巧妙道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