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刚上班,老婆就发QQ说,“你昨天晚上表现得很糟糕,不是对我,是对孩子。”看到这句话,我有好一会儿回不过来神,因为这句话勾起了我深深的愧疚感,昨天晚上我不仅打了孩子的屁屁,还冲孩子大声吼叫(孩子半夜4点多醒来玩得特别嗨)。没有孩子之前我就特别不喜欢睡觉的时候被打扰,尽管有了孩子以后我在积极的调整,去适应孩子的节奏,但我仍然做得很差劲,我还是太爱惜自己的睡眠时间而选择性的忽略了孩子并不总是规律的作息时间。
这周,我在读《养育女孩》这本书,我希望做一个好爸爸,我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培养优雅、独立、内心强大”。
我想起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为人父母相当不易,但的确值得,所以对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己说再见吧,它不再适合你。”——我需要把关注点调整到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无论是在睡眠时间还是其他时间,我都必须让她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爸爸给予她的无条件的爱。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敏感,所以她希望爸爸这个“高大的史莱克”是可爱的,而不是愤怒的——我昨晚冲她发火一定吓坏了孩子,因为她躲到妈妈那里寻找安全感了——2岁之前的女孩更需要安全感,她需要不断重复的确定父母是否真的爱她。
写文章之前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一位没出月子的妈妈说她家孩子一直哭闹,她感到很困惑——周围的人都劝她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去抱孩子,说孩子哭一会就不哭了,抱得多反而会惯坏孩子的脾气——她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还是错(我自己之前也经常这么对待孩子,让她一次性哭个够)。关于这一点,《养育女孩》这本书里是这样说的:“如果孩子一直哭闹,不理她,她是会慢慢安静下来,那是因为她已经认为‘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这叫做‘习得性无助’,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对社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已经下意识的认为没有人会愿意帮助她,即使是她的爸爸和妈妈”。
我想,天底下做父母的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对这个社会产生冷漠感,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快乐的,那要怎么去做一个会带孩子的父母呢?
假如有这样一张地图,它能够轻松的定位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准确的计算出我们与目的地之间的线路,然后只要轻轻一点“开启”按钮,我们就能够按照线路顺利到达终点——《养育女孩》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幅地图。我的女儿一岁半,虽然我没有在她出生之前就能够读到这本书,但现在读还来得及,因为女孩的成长期分以下这五个阶段,我们还处在第一个阶段。
- 安全感——我是否安全,是否被爱?(出生~2岁)
- 探索——世界是否是个充满快乐的有趣的地方?(2岁~5岁)
- 与人交往——我能跟他人好好相处吗?(5~10岁)
- 了解内心——我是否能发现深藏的自我,了解什么能给我真正的快乐。(10岁~14岁)
- 踏入成人世界——我能对自己负责任吗?(14岁~18岁)
父辈留给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些是值得借鉴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一些方法显得就不合时宜了。
前天,我们家孩子在小区的水泥地上跑着玩,我和老婆瞅着她摔倒了,但并没有立即去扶她——因为我们家孩子摔倒后如果不是跌得特别疼,她就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闹。这一次,她也没有哭闹,自己爬了起来,我们都觉得她没事的——但旁边的一位妈妈提醒我们说,孩子的膝盖流血了。我们赶紧抱起孩子,检查她的伤势,膝盖上满是水泥地上的灰,渗着鲜红的血滴。这个情况下, 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去关心她:“你是不是特别疼啊,齐齐,我们带你去买碘伏好不好,我们把膝盖上的伤口清理一下,它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爸爸妈妈抱着你,好不好?如果你以后再摔倒了,如果很疼的话,一定要给爸爸妈妈说,好不好?我们是可以哭出来的,爸爸妈妈爱你。”我们尝试着对她进行情感式的引导教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倡导的方法),告诉她“疼”的感觉、告诉她处理伤口的方法、告诉她爸爸妈妈很关心她。
千万不要去怀疑1岁6个月大的孩子是否能听得懂这么长的话,她的的确确是能听得懂的,只是这么大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她听我们说完这些话后,她指指自己的膝盖,然后开始咿咿呀呀的说着什么,我想她应该是在说“爸爸妈妈,我膝盖摔破了,流血了,我有点疼,但还不至于掉眼泪,爸爸妈妈放心好了”。孩子摔倒的时候,大人总习惯性的说,“勇敢一点,我们不哭好不好?”我以前也喜欢这样说,但在我读了几本教育孩子方面的书后,我知道,这句话其实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试想一下,你要是不经意间在水泥地上摔个人仰马翻,疼得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时候一个人过来对你说“没事没事,勇敢啊,不疼,快起来”,你恐怕想忍着疼起来揍这“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一顿。
所以,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就要孩子勇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刘德华的一首歌“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还引导我们痛苦的时候要把情绪发泄出来,更何况小女孩呢?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去尝试,去改变,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我们幼年时不曾得到的爱。
上上个星期天,带女儿去大泳池游泳,她怎么样都不肯穿游泳圈。我们尝试了好几次想要把她拽进圈圈里,她每一次都大哭,最后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本意上是对她好保护她的措施。没办法,我只能紧紧贴在泳池的外侧,一只手扯住她的小手,给她一点点帮助。不用套圈圈的她玩得特别开心,时不时冲我们笑脸,还能轻松自如的捡起水面上漂浮的“鸡蛋”扔来扔去。更不可思议的是,大概是对自己的平衡感越来越有信心的原因,她就不情愿我再拽着她,她使劲的想挣脱我,我只能忧心忡忡的放开她,眼睛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她很从容,很自信,小心翼翼的一步步挪着脚走啊走。但毕竟水的浮力还是很大的,不一会儿她就很难掌握好平衡了,于是一个跟头栽进水里,我赶紧把她捞出睡眠来。出水后的她有点害怕的感觉了,但看着我强装轻松的表情,她还是很快摸摸脸上头上的水,换了一幅笑脸,继续玩——她一定从我的表情中获得了一个信息“爸爸看起来很淡定嘛,所以我也不害怕。”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内心强大”。
在孩子“独立”这件事情上,我必须要给孩子的妈妈点个赞。我们家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在培养她“独立”吃饭的意识,给她自己用的小碗、小勺子、餐椅以及消毒锅。我那时候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她妈妈这样做是在难为孩子,孩子那么小,勺子都不会握,怎么能自己吃饭呢?况且还经常洒一身饭,完了以后还得各种洗衣服和清理餐桌。孩子现在1岁6个月了,基本上每次饭点的时候都是自己拿勺子吃完饭,并且吃的干干净净,更有意思的是,她还知道吃完饭把自己的两个小碗(一个盛菜,一个盛饭)摞起来,哇,每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真是开心得眼泪都快掉下来。
最后再说一点,我们中国有句俗语讲“穷养儿富养女”,女孩子一定要按照小千金、小公主的标准来养。于是做父母的就习惯在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时候做区分,打小给女孩买漂亮的衣服较她学会爱美,教她不要乱蹦乱跳要安静一些,上学后劝她选择文科而不是数理化,这些潜意识真的会默默引导女孩子向“女孩子”的角色转变,这样并不能培养一个优雅的女孩——女孩子需要懂得比男孩子更多更广才能更自信更优雅,而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形态和外貌。
《养育女孩》这本书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启发,如果你也希望“培养优雅、独立、内心强大的女孩”,那么这本书就不得不读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