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傍晚,小新与朋友阿松发生小矛盾,最后又和好如初。爸爸觉得此事对孩子身心发育,是一件大好契机,遂记录如下:
今天下午放学后,朋友阿松的妈妈在忙工作,小新妈妈就邀请阿松到家一起吃晚饭,儿子很高兴朋友来家里,一起吃饭、一起玩耍。
为了能和朋友有更多时间玩耍,儿子回到家,立即积极写作业。阿松也先去妈妈办公室写作业。
吃饭前,阿松来到小新家,两个小朋友开始一起玩耍,每个人手里拿了一根金箍棒,互相打闹玩耍,玩的很开心。
后来,阿松不小心用棍子碰到了小新的脚,小新就用棍子还击,轻轻的敲了一下阿松的头。
阿松觉得疼,认为自己碰到小新,并不是故意的,小新不应该还击。
小新认为是阿松先打到他,自己轻轻的还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两个人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可是小朋友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矛盾。
阿松就生气的说,我不跟你玩儿了,我要走了。
小新也在气头上,就赌气的顺着对方的话说,你要走就走吧。
阿松本来以为说这样的话,小新会挽留自己。没想到小新赌气说出这样的话,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就更加生气了,于是就去穿衣服,准备回家。
这时候爸爸听到了小新对阿松说的话,觉得小新不应该这样对客人说话,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主人这样的话语,于是一面批评小新,一边去劝阻正在穿衣服的阿松。
阿松的脾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听从了大人的劝告,回到家里准备吃饭。
小新的情绪一直没有平静下来,爸爸多次走到小新身边,想与小新沟通,小新总是立刻气愤愤的,转身躲到别的房间。
爸爸心想让小新安静的想一想,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吃饭也好。于是,爸爸妈妈和阿松在餐桌吃饭,小新一个人呆在旁边的房间里面生闷气。
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小新应该平静了,可以叫小新出来吃饭了,没想到他还是火气特别大,躲着爸爸不肯沟通。
爸爸和阿松商量了一下,让阿松意识到,其实大家都希望和和睦睦,不愿意生气。
于是阿松主动去找小新,说我们别生气啦,我们和好吧,还是好朋友。
可是小新还是不能平静,不肯搭理小朋友,仍然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爸爸知道,我们在外面吃饭,小新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面生气,他内心可能觉得我们不关心自己,单靠个人反思,恐怕难以让自己平静下来,只会越想越生气,让自己的情绪走入死胡同。
于是吃完饭之后,爸爸就先把阿松送走了。临走时,阿松又对小新说,我想好了,以后不再来你家玩啦。
小新听这话之后,马上又赌气地还击,你以后别再来了。
阿松倒是没有生气,平静地穿好衣服,回家了。
阿松回到家之后,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之处,就悄悄地用妈妈的手机,给小新发微信,表示道歉。
爸爸让小新听朋友阿松道歉的微信,刚开始小新听不进去,还是表示烦躁。
又过了大约十分钟,小新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吃了三碗米饭,并主动与阿松微信聊天,表示和解。
两个小朋友都表示还是好朋友,还要一起玩。
吃一堑长一智,两个小朋友通过这件事,再次学会了道歉和原谅。
晚上睡觉前,爸爸又和小新对今天发生的事情,做了复盘反思。教训如下:
第一,以后玩耍时,要注意安全,尽量不伤到朋友。
第二,遇到伙伴不小心的侵犯,学会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这样对方就能理解你的意图,从而缓解、甚至化解矛盾。尽量不用赌气的语言,那样只会激化矛盾。
第三,作为主人,绝对不能因为生气,说出赶走朋友的话语。要学会换位思考,小朋友在别人家,本来就不如在自己家舒服,如果主人再这样冷眼相待,小朋友的心情一定很难过。
第四,最主要的是要分清大小,牢记朋友感情比矛盾更重要。近期朋友之间发生的矛盾都是关于座位、玩具、食物等小事情,这些都比不上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因为小矛盾,伤害了朋友的感情,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第五,意识到自己错误,要及时道歉,对朋友的错误要原谅,这两点比在争吵中占上风更加重要。
爸爸一直认为,这些小矛盾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经历。只有经过这些矛盾的磨练,孩子才能真正学会道歉和原谅,才能形成真正完整成熟的性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发生矛盾,每一次愤怒情绪,都是个人非常难得的成长经历,是完善自我心智的一次大好机会。
能与你一起闹矛盾的小伙伴,想来也是一种天赐的缘分。
正是这些朋友之间的喜怒哀乐,不断丰富充实着孩子的生命。
也正是借着朋友之间的关系,世界在孩子面前变得那么鲜活生动,而不只是书本上单调枯燥的文字。
于是在彼此纠缠中,孩子的生命共同成长。
看到孩子们矛盾的产生与化解,以及诚恳的道歉与原谅,作为家长,也感觉到了人性的善良,以及真情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