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端木赐你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方人,指即议论批评别人,或是同别人比较长短。无论是哪种解释,孔子都不希望子贡去做。
我以为,放在当今社会,相当程度上适用。“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但因互联网全球化,还是需要适当关注外围、周边,扬长避短的同时,也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知彼解己的过程中,免不了是要讨论的。
只是我们需要先提升自己,先自省,觉察自己。秉承善意,严于自省、宽于待人,如“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像老子说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真正的智者,对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对他人也能更宽容和理解,不会妄言,不会轻易评判和批评。就像上海陆家嘴的上海中心,不同的角度看是完全不同的形状。
夫我则不暇,若非自视甚高或闲得无聊,贬义的无聊的认真的甚至恶意的方人,就算了吧。不如自省,用有限的时间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若是彼此打闹的玩笑话,若是适当的客观理性的知彼解己的讨论,此闲暇也是可以有的。我不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