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是那八面玲珑的女子,讨不得四海八荒的喜,只落得围一炉寂静的烟火,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慢度时光。
用了整整四天的时间阅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合上书,印入眼帘的是浅棕色的封皮,中部三个大字“我们仨”,最上方“MomPop圆o”的手写字样,浅浅的代表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封面的简单质朴带给我的是温暖纯良,书中的朴实无华的文字带给我的是哀而不伤,让我为之动容……
杨绛先生生于1911.7.17,享年106岁,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她写过了很多部成功剧本,翻译的《堂吉诃德》得到了举世公认的一致好评。《我们仨》是她在93高龄时亲笔撰写的家庭回忆录。
《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先生的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生活中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情感故事。整本书都是围绕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还未阅读,淡淡忧伤便涌上心头,便小心翼翼地阅读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唯恐弄疼了心一般。
这本书总共分三部分完成,一、二部分是采用的梦境手法讲述了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文笔细腻柔软,情感真实温暖,字字句句有悲有伤,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上,起初是女儿媛媛相伴,搀扶着母亲杨绛深一脚浅一脚地,好不容易上了钱钟书的船,”我握着他的手把脸枕在床沿上。阿圆抱着爸爸的脚,把脸靠在床尾。虽然在古驿道上,这也是合家团聚。“女儿阿圆生病住院了,留下杨绛一个人在古驿道上,这时她才觉得自己像一枝爬藤草。常常做着梦去探望重病的女儿,梦虽很轻灵,但却是万般无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一天天病入膏肓。钱钟书的船在一点一点的移动,杨绛则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小心翼翼地一脚一脚走着,堤上的柳树叶黄了秃了,春来了,柳树又绿了又黄了又秃了……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程一程地送,终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文中在描述女儿逝世带给杨绛的悲痛,写得痛彻心扉,多次让我读到每一个字时都感到喉咙哽咽,心中生生的疼。女儿走了,将心结成疙疙瘩瘩的硬块,但在面对丈夫时仍不可避免地潸然泪下,将之前的硬块湿润得软和光滑。丈夫也走了,尽管一而再地故意慢慢走,慢慢送,尽量多聚聚,可最终万里长梦也结束了。曾经一步步走过的古驿道,如今一路抚摸,路路都是离情。家不复是家,变成了客栈。
读了一、二部分内容,不由想到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灾难一来各自飞。”其中一方离去不久或甚至还在病中,其中一方就急不可待地在外面与新欢卿卿我我,真是旧欢未去,新欢来。还有就是一旦遇到困难时,夫妻不同心,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全然不顾“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书中第三部分则是讲述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文中幕幕温馨画面让我之前感伤的心有了些许慰藉,文中也不乏有趣事讲述,让我为之一乐。杨绛先生和钱先生是人人艳羡的旷世之恋,俩人把散步叫”探险“发现生活中新奇之物。一同做饭,吃饱开心了,用浓墨开花脸;钱老在妻子住院时,主动承认自己做了坏事,但杨绛先生从不抱怨指责,轻描淡写的”不要紧,我修“让钱老深信不疑。所以钱老称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好的友。“沦陷上海期间,俩人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女儿圆圆才华出众,是爷爷眼里“钱家读书种子”,是众人眼中“乖巧机灵的孩子”。一家人三口很单纯,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先生一家人乐观、善良,真诚,坚韧,热爱生活,他们是“最不寻常的遇合”。生活里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家人需要的相互包容理解,相亲相爱,相守相助,这样的家才是最温馨。
有人说现在社会很现实,没有钱,婚姻没有保障。贫困夫妻百事哀。我并不赞同。夫妻本应同甘共苦,共同经营家庭。比如杨绛先生一家,即使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电影《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俩夫妻一生遭亲人冷落,生活一贫如洗,但他们从未抱怨过,欠过任何人的钱财和人情。即使最终悲剧收尾,但让观众们看到的是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相濡以沫的爱情。物质只能带给我们一时的愉悦,但不会长久,真正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充实的,则是我们丰盈的的精神世界。
书中除了三个部分的文字讲述以外,还附录了一些书信和图画,篇篇承载了一家人满满的爱意,浓浓的亲情,让我为这些美好的回忆嫣然微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愿我们好好珍惜身边人,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