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节选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晨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
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品读:杨先生用其亲切细腻的笔触,于高龄之年写下充满回忆的此书。书以钱先生陪其做的万里长梦开头,梦醒后,是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现实回忆圆满一生。
最早与杨先生的相遇是在收录于语文课本中的《老王》一篇,她细腻的将最朴素而平常的劳动人民形象写出,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跃然纸上。我一直在想,能写出此篇的作家拥有的经历定然不凡,在读完《我们仨》后,我找到了答案。书中描述了杨先生与钱先生相伴一生,共历辉煌,共度风雨地人生。他们相濡以沫,在学问上钱先生是老师,在生活上杨先生照顾起居,互为依靠、陪伴,不因小事争执,而是互相讨论,理解。杨先生是伟大的,她甘愿不露才华,只做背后女人;钱先生是细心地,尽管“拙手笨脚”,却总是用他的方式尽己所能包容、爱护一家妻女;钱瑗是懂事的,她是父母的依靠,在父母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的机智帮助父母,撑起整个家。
从《我们仨》中会更深刻的理解,亲情,不只是血浓于水的牵绊,也是浮华过后,千帆过尽的相识与相知。家承载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排列组合,而是停靠港湾与共经风雨的携手。执手一生,不会孤独。家也是每个成员的共同成长,在这所学校里,我们学会更包容的爱每个人。让我不禁想到阎连科先生在《我与父辈》中的精彩描述“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这些需要,在家中都可以汲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相信杨先生在回忆的叙述中更想告诉大家的是,珍惜现在与家人陪伴的日子,人生很短,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