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特别喜欢玲花的这首《荷塘月色》,歌声婉转动听,旋律舒缓静雅,一幅唯美的画面徐徐展开,我们又步入了飘满荷香的夏天。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要说夏天什么景色最美,无疑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
而看到娇艳欲滴的荷花,总是让人想到同样娇艳的少女。
江南的夏天,凌水而开的莲花,身着绿色罗裙,素手纤纤,风华正茂的采莲女,当之无愧是夏天最靓丽的一抹风景。
她们划着小船、唱着歌儿穿梭在莲叶之间,稠密的荷田遮住了她们娇俏的身影。
夹杂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少女的脸庞与芙蓉花相互映衬,分不清是花更美,还是人更美。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形象而又清新明艳的《采莲图》啊,如阳光般健康温暖的采莲女,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一朵朵绚丽婀娜的荷花,不正是采莲女的化身么?
十里荷花碧水长天,娇艳的荷花赋予了诗人太多的灵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荷花,娇艳明丽,精彩绝伦。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这是李商隐借荷花表明心曲,赠与夫人的诗。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荷花开在盛夏里,有白日里的鲜艳娇美,夜晚的幽静芬芳,给人带来无尽美的向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纤媚灵动,别出心裁。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
荷花清丽,美人娇羞,碧罗裙,芙蓉面,醉了整个夏天。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这样生动活泼的画面,是否也在你的心头荡起了涟漪呢?
天宝七载(748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任龙标尉一职。
来龙标有一段时间了,一天,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
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采莲的主角当然是采莲女,可是,王昌龄却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最美的夸赞是,你藏在花中,我分不清你和花谁更美。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此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也足见诗人的独具匠心。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诗歌开篇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最后两句的意思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发觉。
“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
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
“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
“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