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好久终于等到长假
攒了好久终于把事排满
信心满满能做完结果一半都没开始
(请配合刘天王《今天》的曲调吟唱一曲)
各位打脸党的伙伴们,是不是经常是白天的工作到了晚上没做完,工作日的计划在周末受苦,每个心心念念期盼的假期又在一堆待办事项的焦虑中度过呢?别急别急,我知道,都是因为确实时间紧、精力跟不上,所以,在2019年最后100天的奋斗中,需要精时力的加持。
作为律师又是著名拆书家,崔律美美哒在精时力方面已经实践多年,并且带领了多期精时力的拆书课程,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都在这本书里做了分享。对于我这样每天用脑过度的人来说,书中的”脑力管理“让我最为受用:
1、一次只做一件事;
2、休息,必不可少;
3、脑力,需要充电。
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这个“时间贵如油”的时代,很多时间管理文章都在教我们“多任务并行”,即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件事。举个例子,假如做家务需要30分钟,听一场线上课也需要30分钟,两项合计需60分钟。但如果边做家务边听课,便可节省50%的时间。看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
你也有在这样做吗?
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更有效率”。回顾一下随着生产线的兴起而盛行的效率运动,尤其典型的是创始人泰勒,他广为人知的做法是拿着秒表站在那里监测工人的动作效率——寻找提升工人完成任务速度的方法。在泰勒的时代,生产能力没有任何歧义,单位时间产出产品的数量。而当今的商业领域,知识工作者、脑力工作者该如何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团队成员,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目标体现了呢?别无他法,只能投向这种传统的生产能力概念,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的忙碌,呈现这种倾向: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然而,不需要耗费太多注意力,不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就能完成的“浮浅工作”确实比“深度工作”容易的多,尤其是当我们没有明确、坚定的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但如果我们想有最优的表现,想脱颖而出甚至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大咖,想自己创业,那,只有深度工作能实现,一次只做一件事。
因为: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我们真能做到多任务并行处理吗?可以,如果这些任务都不需要我们投入注意力,只要延续惯性,只要使用我们的肌肉机械记忆就好。比如,拖地时听熟悉的歌曲并哼唱,但哪怕换一首我们不熟悉的曲子,想要练习曲调和尝试记住歌词,都会变的不一样。
不能自由的切换对任务的注意力,是因为“注意力残留”效应的影响。
“注意力残留”效应,是勒鲁瓦教授在“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难”的论文中提出的: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及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可能有的伙伴会说,有注意力残留,但我自己会主动切换,提醒自己“收,收,收”,是的,这种定式思维十分流行。它暗示:只要你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就可以瞬间转变自己散乱的工作生活,变得专注起来。然而这种想法忽视了做到专注的难度,忽视了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不信,现在就停下阅读,做个小练习:1小时不看手机,就只是静静的坐着。
所以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力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想要让自己在需要专注的时候就专注,首先就需要刻意的训练出自己专注的能力,也就需要我们平时即使在不需要那么专注的时候,也训练我们专注,因为: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二、休息必不可少
休息≠偷懒,休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有用”的时间
996满天飞的现在,还有为了“未来”,经常性"24*7"的伙伴,实际上聪明的一休,早已道破了真相:
上面我们提到,想要专注,就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注意力是自主性注意力,这种注意力是种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刻意练习的创始人艾利克森指出:对于新手而言,每天1小时左右的高度专注工作似乎已经是极限了,对于专家而言,时间可以长达4小时,但不能再长了),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难。休息,就是让我们来恢复这种资源。
所以我们不但要休息,而且每天的工作结束,需要一个明确的终结点,这样才能真正完全的放松,开始补充和恢复,如果还惦记着/想着,背后充分的理由就是蔡加尼克效应。
一天,俄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维也纳的一家咖啡馆里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食物上齐前, 点单的服务生可以不用纸笔和工具,记住大量顾客所点的东西,可一旦将一道道食物上齐之后, 他就会把刚刚所记得的内容都忘记了, 想不起来到底给顾客送了什么食物。这个现象引起了蔡加尼克的兴趣,并采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和解释了这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
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做什么:1、到了你设定的完工时间(比如公司规定的下班时间)就直接停止工作,然后宣称“明天到来之前,我不再工作”;2、没办法再继续工作,不得不转向其他事情,不管是哪一种,恐怕都很难使头脑不想工作上的事,因为头脑种还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他们整个晚上都会牵扯你的注意力,而且通常都会赢得你的注意力。
最开始这种问题看起来无法解决,因为任何忙碌的工作者都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些任务留在那边完成不了。他们认为想要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幸,我们不需要真的完成一项任务才能将它赶出我们的大脑。
完工仪式,就是一个很棒的方法。
工作终结时,用一点时间,回顾下已经完成的,将未完成的/新增加的,添加到任务清单上,这样就确保了每项任务不会被遗忘,换言之,你的头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
三、脑力,需要充电
在给手机充电时,若我们打开充电APP,一般显示有三种充电模式:快速充电、连续充电、涓流充电。
脑力充电也有三种:
间歇性充电:见缝插针充电;
规律性充电:每日充电;
阶段性充电:休息日充电。
国庆长假,可以视作阶段性充电,每个周末,也是阶段性充电;每个晚上,是规律性充电;而间歇性充电,就是我们可以随时使用的小法宝。
间歇性充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无聊时光,另一种是刻意给自己充电时光。
1、无聊时光,拥抱它
我们经常会有无聊的时间,比如被迫等待的时候,排队、等红绿灯,这样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在刷手机?
大脑处理所有感官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全部神经元中,超70%被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科学家通过分析人的脑电波发现,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脑电波以高频率的 β波为主。而闭上眼睛的时候,脑电波中就容易出现低频率的 α波, α波使人放松。因此,盯着屏幕刷手机,不断动用视觉功能,并不会让大脑休息,反而让大脑更疲劳。
无聊的时光,可以做两件事。一件是放松,例如等红绿灯的时候,拉上手刹,听一个放松的曲子、自己任性的唱歌、听广播主持人插科打诨,让自己愉悦,另一件是训练自己。比如,排队吃饭、排队买单,不管是1分钟还是30分钟,我们只要一开始排队,就会习惯性的拿出手机,这个时候给自己定一个小计划“我在排队的时候不使用手机不使用网络”,然后开始感觉到无聊并渴望消遣,那么接下来这段时间就成了一个阶段性集中注意力的锻炼操。这样的训练,一开始可以使用高频率低时长的策略,随着自己阶段性集中注意力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每一次训练的时长提高,这样我们可以清除分心的活动对我们注意力的劫持,重新编排我们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2、刻意制造,使用它
按人体的节律,每工作90-120分钟,在任务和任务间切换的间隙,在工作的碎片时间里,或者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我们都可以见缝插针地休息下。
比如,午休时小憩30分钟,效果很好。除此之外,多走动去打水、打印复印去材料、擦擦桌子整理文件,吃点水果聊个天,把自己跟椅子和电脑分开一小会,都是很好的休息和补充。
要是能再做些运动,出点小汗,那更加完美了。
在《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对于办公室工作,只要去动,微微出汗,都会在接下去的一个时间段,放松我们大脑的压力、提高我们的兴奋度,比如刚受批评了,要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来点运动,或者时大家一起运动一下,再坐到谈判桌前,氛围就会不一样了。所以要是有哪个同事能找你帮忙,边说话边做点能承受的体力活,就是多多益善的好机会了。
我们都想成为领域里的专家,那么就必须有精英级的产出,这就要求我们要能高效的输入,又能快速高能的输出,不论哪一个,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脑力工作,否则无法学习艰涩的知识,也无法将技艺练习到纯熟。珍惜每一点脑力,使用好每一点脑力,如同20世纪初的伦理哲学教授安东尼 - 达尔梅斯·塞汀朗吉思所言:
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