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大门户开放,用人不拘资格,只看能力或知识。最著名的是梁漱溟先生,先应入学考试不录取,不久却任了北大哲学教授。对于思想也不加限制,因此陈独秀、胡适之、李大
把保皇党辜鸿铭老先生请去讲学。我还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深蓝色腰带。
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还拖了一条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先生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用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其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只有少数人继续发笑,多数可就沉默了。这句话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从中国近五十年社会发展来看看,使我们明白近年来影响重和泛滥,都与无形辫子的存在息息相关。
对,尤其是新世纪了还是爱下跪,害怕时下跪、感动了要下跪、受欺负要下跪、伸冤时下跪、赌气时也下跪!这句话对当时在场的人,可能不多久就当成一句“趣话”而忘了。沈从文却引起一种警惕,得到一种启发,并产生一种信心:即独立思考,对于工作的长远意义。先是反映到“学习方法”上,然后是反映到“工作态度”上,永远坚持从学习去克服困难,也永远不断更改工作方法。
用一种试探性态度求取进展。在任何情形下,从不因对于自己工作的停顿或更改而灰心丧气,对于人的愚行和褊执狂就感到绝望,一个作者让人尊重的地方,不应当在他官职的大而多,实在应当看他的作品对于人类进步、世界和平有没有真正的贡献。
顺便从沈从文的散文里看见他记录徐志摩的飞机事故,真惨!是徐志摩发现的沈从文,这是真知己,当时沈从文被大咖编辑们点名批评,写的什么东西、然后撕掉他的稿子。徐志摩编辑的书刊率先吸纳登载了沈从文的文章。并且帮沈从文引荐圈内有识之士,领上道了。由此看还是徐志摩背景强大,沈从文只是湘西偏远小镇出来的。
徐志摩那飞机撞山头起火,徐志摩连撞带烧,遗体头上有撞击的洞,各处骨折、烧伤,衣服都烧了。用棺材乘放在庙里三天,大家赶去处理后事,其中主要就有梁思成、沈从文。真是可惜,那一年,沈从文回忆有四个有水平的好友纷纷离世,多难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