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读了一本书《认知觉醒》。这是我今年第三次读这本书,也是读书会里第三次分享。第一次分享是在附校读书会,也是今年书单开启的第一本书。当时大家推荐这本书,认为它非常有影响力,也感谢罗妈妈推荐了这本书。
第二次读是在红旗书恒大站读书会的第二期。当时我作为分享人,分享了这本书。
这次是第三次分享,是我们云帆读书会的推荐书目,打算在明天下午做一次分享,由我主讲。说实话,这几年做读书会期间,我一直属于“专业打酱油”的状态。因为我一边读书,一边在分享的时候还要帮大家录视频、剪辑视频、发布内容,所以我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读书会的分享和专注上,算是“专业打酱油”。
这次让我来主讲,当然也是我毛遂自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非常认可和喜欢这本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去读、反复咀嚼、反复回味、反复践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极致,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当中,甚至骨子里、血液里,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分享。这次我也做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想着好好地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
前两次分享,主要是针对书中的条款、文章格式、章节和重点做了一些梳理,比如整理PPT,过一遍内容,分析其中的几点。今天下午正好有空,在家安静地泡了一壶茶,一边读书一边总结,一边写一边记录,非常享受当下宁静的读书状态。
这次我把这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简单复述一下,也希望明天能做一个非常清晰的分享记录:
首先,会问大家几个扎心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忙忙碌碌,但到月底或年底回头一看,这个月干了什么、今年干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就这样碌碌无为地过去了。
其实我们每天都想自律,想把事情做好,有无数件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运动、减肥。一般在年初会不停地立一个又一个flag,结果打卡只坚持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很少有事情能坚持几十天或上百天。这也是朋友圈非常现实的现状。
会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纠结,经常内耗到半夜睡不着,茶不思饭不想,影响几天的心情,甚至影响做其他事情的状态。
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很无能、很没用,是否处于一种没有价值感的状态。以上这些问题,大家可能觉得很现实,甚至有些残酷。其实,现实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我们不够坚持,而是我们的认知系统受到了限制。就像电脑或手机卡顿一样,很多时候需要及时更新、升级和清理,才能进一步提升。
用日本人的说法,这叫“扫除道”;还有“6S管理”;我们常说的“断舍离”,其实这些理念都是相关的。只有把空间和思绪梳理好,才会有足够的提升。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把认知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变成普通人可以直接使用的方法。只要跟着做,就能见效,是一种非常落地的工具。
接下来,我会讲这本书的三个核心内容。第一个核心是“元认知”。元认知这个词,在读《认知觉醒》之前,我可能真的没听说过。听起来有点玄妙高大上,其实就是跳出自己,用“上帝视角”来看自己——像有另一个人在观察我,我在想什么、做什么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不停地刷视频,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突然有个声音提醒自己:“别刷了,可以干点正事了,你该起床了,你该锻炼了,你该吃饭了,你该读书了。”是不是旁边就有这么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其实,在提醒自己的这个瞬间,就是元认知在起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从被情绪和习惯牵着走的状态中迅速走出来,剥离开来,让我们能够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元认知的核心意义。
其实,改变这种状态的落地方法也可以在这里给大家建议一下:
每天一睁眼就要马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穿好衣服下床,并且告诉自己不能拿手机,不能躺在床上看手机。一不小心,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把手机放远一点,放到下床之后才能拿到的地方。这样可以利用现实条件强迫自己改变习惯。
如果每天有运动的习惯,早起后简单洗漱,第一件事就是下楼动起来,哪怕只是散步走路都好,就是要动起来。我记得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去钱塘江边骑车、走路或者跑步,看看日出。虽然可能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但走回来之后就神清气爽,然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觉得,每天早晨都是我赚来的。
第三点,习惯于冥想的一些读者、朋友或者书友,早晨起来可以坐下来,进行35分钟的冥想练习,提升专注能力。当然,早晨的冥想可能很容易犯困或者再睡着。尤其是睡前,我建议大家在躺下之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复盘一下今天美好的事情,回顾完成了哪些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学会感恩,感恩其中的点点滴滴,感恩与这件事相关的每一个人。
然后,怀着美好的期待和心情,对明天或者未来做一个美好的期许。我觉得这种状态真的很好,因为我们要相信自然力、吸引力法则,相信宇宙会给予适当的回应。万一成功了呢?如果你连想都不想,那就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只要你想了并去做了,说不定就成功了。
其实我也想举自己的例子。我每天都会早起,已经形成了习惯。早晨起来后,简单洗漱、运动,然后开始抄写《道德经》,接着读《道德经》录音。这个习惯已经养成了,我每天都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差不多读书一个小时后,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学,然后自己收拾行囊。只要不下雨,我都会骑行上下班。
每周晚上会去游泳1-2次,每天晚上坚持线上读书。我觉得只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自然也会做好他的事情,互不干涉,但都能做好自己,这是最好的状态。
接下来,我说一下读《认知觉醒》这本书的第二个核心观点:走出舒适区。舒适区有一个氛围,我们有时候不能一下子就走出来,但舒适区有边缘,在这个边缘上,我们可以跳一跳就够得着。处于既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放弃的状态,只要坚持去动一动、做一做,就会有进步。
比如读书,有些人说自己多少年没摸书了,但只要把书放在床头,总有一天会翻开它,看一眼目录,这都是进步。总有一天你会从第一页看到第二页、第三页。路虽远,行则将至。
我觉得只要你去做,都是进步。跑步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前我从来不喜欢跑步,后来慢慢尝试,比如今天跑500米或1公里,实在不想跑就快走。走着走着,也会想跑几步。跑着跑着,就从1公里跑到了3公里,再到5公里、10公里。我觉得这就是日积月累,是肉眼可见的进步。
其实,我们可以列一些小到不会失败的目标,慢慢积累成就感,这样才能逐步突破边界,扩大舒适区,把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下面讲这本书的第三个核心观点:每日三问,告别内耗。
比如清晨或者刚上班时,可以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要做的重要事情,排个序,分清轻重缓急。就像我们曾经有位书友说的“三只青蛙”理论,每天把最难啃的三个问题列在前面,列成清单:
我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今天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我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列出几种解决方式。把这些问题列出来后,就能更重视重要的事,告别拖延,效率也会翻倍。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提醒自己,这些事情务必要解决,先去做,做了再说。
很多事情在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容易想到各种困难,畏首畏尾。但当你一步步去做时,很多问题其实会迎刃而解。这也是我多年来的职场经验。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周岭。他在36岁之前也处于茫然、混沌、没有目标的状态。从36岁开始,他才真正开始改变,开始写书、锻炼、践行,最终写出了这本书,并且影响着几十万人,甚至可能上百万、上亿人。所以,不要害怕开始得晚,一切都来得及,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总结一下,这本书不搞长期主义的PUA,而是强调很多见微知著的行动可以立刻见效。有句话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本书就像指南针、方向盘,只要我们去做,总会有进步的一天。路虽远,行则将至。
此时我也想到我们正在读的这本书《心流》。它主要讲的是思想意识,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意识,不要让意识被原始脑控制。认知觉醒里提到情绪脑、原始脑和理智脑,我们不能被原始脑主导,整天只想着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追求享乐。我们要用理智脑稍微控制一下自己,思考如何玩得更有价值,如何吃得更健康,如何动才能更有利于身体和精力的恢复与旺盛。
所以说到底,就是要主动调动原有认知。其实书与书、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改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