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2013天。
自然同理的态度。
Sfbt认为咨询师倾听与同理心,是看透当事人生命的经验,专心倾听当事人的一切;对sfbt而言,同理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而是持续贯穿于整个晤谈过程中的一种专业态度与能力。
卡尔罗杰斯认为咨询师需具备的特质之一是“正确同理心的了解”,指咨询师要能进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受与情绪,与当事人同在一起。然而,对于同理或共情,sfbt咨询师倾向于采用自然倾听反应之“自然同理”态度。
“自然同理”是表示倾听者已经留意到发言者所描述的内容,但是以一种更真实、更表达关心对方的方式来回应之。例如在当事人叙述她丈夫不愿意回家吃晚餐而让当事人苦恼时,咨询师的回答为:“哦,不!”“当然”“是的,我了解”——犹如一般人在生活中倾听时的自然反应。之后,sfbt咨询师便会开始探索当事人想要有些什么不同,或协助当事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启动它的优势之处,以开始建构解决之道。
一个人的知觉是整体的、有其道理的、有其脉络的,sfbt并不认为应该将情绪独立于认知与行为之外,也不应视情绪为问题的肇因。在sfbt的晤谈过程中,咨询师会展现对当事人情绪的接纳与理解,但不会特别着重聚焦于负面情绪或语言的同理,反而是强调对当事人“整个人”以及全体知觉(含情绪)的统理与理解。Sfbt强调的是咨询师能够进入当事人认知、情感与行动的整体主观世界(包括优点、目标、行为、想法等全面性向度)并对其进行反应,但是不会仅仅陷在当事人的困难与情绪中进行大量探讨而已。
针对当事人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对话或可以促进同理,也可提升彼此间的正向关系,但是,独立探讨情绪可能容易使咨询师专家角色的解释,强加在当事人的困境和解决方法上,因而创造出倾向于视情绪为导致当事人困境的对还脉络,如此,将会限制合作关系的建立,也会阻碍当事人扩展建构解决之道的知觉。亦即,咨询师负向情绪同理,的确会影响到双方的理解基础及咨询关系的发展,但是并不一定与当事人的改变有着绝对的相关。
换言之,在焦点解决晤谈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抱怨与诉苦被视为是解决之道的重要基石,咨询师需要放下个人的主观价值与参考架构,努力的去倾听出什么人与什么事情,对当事人来说才是重要的,并且刻意捕捉当事人诉说中有关正向资源优势及例外的成功经验。在此同时,晤谈的过程也将会获得四个重要的效果:(1)咨询师很快聚焦在当事人的参照架构上的某些重要环节上;(2)将会阻止咨询师养成评估当事人话语的习惯,而能更尊重与理解当事人所言;(3)可预防过早的从倾听者的观点来解决问题,反而能转为协助当事人扩大知觉并探讨各种解决之道的可能性;以及(4)咨询师将会仔细倾听当事人在乎的事或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自然同理,而不会只是忙着使用sfbt的相关技巧。如此一来,当事人也就不易对咨询师产生不满,甚至能建立正面的合作咨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