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里阐述“教育的出发点是整个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
人格是指由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构成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有模式,内化于每个个体的存在中,同时又塑造着每一个个体。
阿德勒所指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是由家庭、学校和教育咨询诊所共同实施的,旨在培养儿童“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使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和完善人格的教育。
恍然想到在《做有温暖的教育》里,方华老师写道:
教育就是育人。到底是做“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做“八十岁的教育”? ......我的教育情怀和理想让我选择了为孩子的八十岁服务的教育,也就是站在孩子一生的角度来思考、践行教育。
变换时空,英雄所见依然略同啊。
2016年的暑假,导师让我们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那时我们不过是刚刚敲开心理学的大门,万不敢说登堂入室,连院子都还没参观完。从图书馆借来《自卑与超越》,硬着头皮读。我现在已经无法回忆书里的详细内容,但读到最后一页的豁然开朗与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生活教会了你什么?自卑与超越。
四年之后,继续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让我重新捡拾起上一次阅读淘出的砾石。“每一个人都基于他对事物的看法规划自己的生活。”“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他的成长。”“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效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画卷慢慢展开,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我自己。
它照见了我的童年。
读“一个原本身体虚弱的孩子,即使在他的体质变得强壮之后,仍然会表现得十分虚弱”,我仿佛看到了潜意识仍沉溺于虚弱的自己;
读“每一个儿童都有能力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我明白了为什么我这二十年里始终无法与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读“母亲最重要的作用是将孩子的兴趣和信心转向他的同伴”,我仿佛回到了小学时期第二次转学那天妈妈陪我到新班级和同学们聊天的温馨场景;
读“对身体的控制,使人们获得身体上的安全感,尤其是精神上的安全感”,我理解了自己为什么刻薄地追求自己的标准体重......
它照见了我的工作。
现在的我不只是单纯的自己了,还多了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这本书正是关注教育,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总会有意识地站在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
读“教育者必须要有耐心”让我再一次深呼吸,再淡定一些去招呼一群熊孩子;
读“如果一个孩子某一方面很好,那么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鼓励他们去提升其他科目的成绩”,让我明白要抓住柯同学爱劳动有爱心的特点,由点及面地鼓励他认真听课和写作业;
读“教师要谨小慎微,要全面了解孩子和他的成长环境”让我理解轰轰烈烈的家访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读“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善意有良好的回应,但并不能误认为我们因此可以改变他们”,让我也顺势理解了那些在学校里有好兆头的小火苗又熄灭了的情况;
读“他们带着面具,一旦失控要么勃然大怒,要么试图自杀”,让我看到那个内心缺乏自信需要被鼓励的金同学;
读“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积极向上的,只是在某一个阶段,他在判断和勇气方面出了问题”,让我理解了总是用呕吐来寻求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白同学,明白孩子们行为背后的意义......
读罢此书,自我的潜意识意识化,看见自己,治愈自己之余,更多的是懂得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行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身为一名老师,我所能做的,正是要弥补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那部分人格教育——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评价导向,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韧、自信的人,要让他们相信可以通过勤奋、坚韧、练习和勇气取得他们以往没有取得的成绩。
道阻且长,任重道远,与各位同行,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