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附子,必须首明阴阳,同时要综合权衡评估患者的基本状况,如证候轻重、素体及证候的寒热虚实、年龄大小、体质胖瘦、个体差异、新病还是久病以及体质敏感程度等诸种因素。做到整体考量,细心评估,才能避免偏差。
因为现在的病,绝非单纯的阴证寒象或者阳证热象,而大多可能是阴阳证互涵,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就需要明辨阴证、阳证,仔细鉴别寒热虚实真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用好附子。
附子的用量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病情、病机,体质情况,用药敏感程度等综合考虑,绝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滥用大剂量附子,但也不能墨守成规,不敢通权达变地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适量的附子。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辨证不准、配伍不当、煎煮不当、服法欠妥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等原因之外,剂量应用不当也很常见。
张仲景《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主要指征
张仲景治疗三阴证,将附子应用得炉火纯青,是善用附子第一人。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温阳祛寒方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等。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主方,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里寒外热,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脉沉微细迟,但欲寐,虚弱,蜷卧少动,似睡非睡,下利,大汗,二目无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无华,口唇暗淡或发紫。病机有多个层面:
1.真阳亏虚
阳衰:下焦真阳不能温煦,四肢逆冷,下利小便白,女子宫冷。
戴阳:下焦水寒而真阳外越,上热下寒,面红如妆无光泽等。《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少阴表阴
阳虚阴盛,机能沉衰,抑制太过:神疲乏力、蜷卧嗜睡、畏寒肢冷、肢体软瘫,小便色白等,用附子、桂枝等。
《伤寒论》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3.少阴表寒
表阳虚损,失于温煦:头身四肢畏寒疼痛,肢体沉重酸软、胸阳不振等,用附子、桂枝、吴茱萸、薤白、细辛等。
4.少阴表虚(卫阳虚损)
阳气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恶风恶寒、自汗出、分泌物增多等,用附子、桂枝、炙甘草、大枣等。《伤寒论》21条讲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少阴营(血)虚寒
营血虚寒,经脉凝滞:头面四肢厥寒逆冷疼痛,或紫绀等,用附子、桂枝、吴茱萸、炙甘草、大枣等。《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