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路遥所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八十年代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故事。高加林在考不上大学后,从县城回到农村当了民办教师,又被人顶替了职位,被迫当了农民。在此期间,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陷入了热恋,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但他不甘心当一个农民,渴望着离开这片土地,拥有光明的前程。
后来,高加林通过走后门回到县城当了县委通讯干事,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面对黄亚萍优越的个人条件和带他一起去南京工作的承诺,他经受不住诱惑,选择和刘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在一起。
但没过多久,高加林就被黄亚萍前男友的母亲检举了走后门事件,只能和黄亚萍分手,灰头土脸地回到农村。此时,高加林万分悔恨抛弃了真正爱的人刘巧珍,可刘巧珍已经和别人结婚了,他没有机会挽回这段感情了。
在小说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一是事业悲剧,他走出了农村,获得了事业发展,又不得不回到农村,再次当了农民。二是爱情悲剧,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又亲手抛弃了爱情。而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一是社会原因,二是高加林自身的原因。
1、特殊的时代背景让高加林很难取得成功
从社会方面看,首先,八十年代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阶级难以跨越到城市阶级。作为农村人,高加林没有城市户口,也没有社会关系,即使是受过当时较高的教育,并且培养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也无法转变为一个城里人。他渴望着留在城市为了理想而奋斗,在考不上大学后也不得不回到农村。
其次,社会的用人体系并不完善。国家没有在农村招工招干,高加林回到农村后,能设想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当一个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再通过努力,争取得到做更好的工作的机会,他没有直接跨越到城市的奋斗途径。
最后,社会上存在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等不正风气。高加林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想给他高中毕业的儿子三星找个好工作,被密谋挤掉了民办教师职位。又因为马占胜想讨好他复员回来当劳动局长的叔父,在马占胜的帮助下通过走后门得到了新工作。而高加林明知走后门一旦被查出来,必将付出沉重代价,还是在这种不正风气的影响下,侥幸地想着:查出来的是少数!兴奋地接受了马占胜的帮助。
总之,社会环境限制了高加林奋斗的空间、奋斗的途径,并诱使他采用错误的方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说,社会环境是高加林人生悲剧的根源。
2、高加林既自负又自卑,既多情又无情
他高加林是一个自负又自卑的人。这让他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所以,当他被父母安排去集市上卖白馍换几个零花钱时,他才会感到巨大的身份落差,内心格外痛苦,渴望摆脱农民的身份。
高加林的自负也让他渴望有良好的事业,证明自己的实力。城市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并且高加林彻底成为农民后,难以在农村实现人生抱负。所以,他始终无法放弃对城市的向往。
高加林的自负还让他无法正确地对待爱情,他认为自己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结婚对象,不应当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的前途。他的初恋对象刘巧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这让他无法把刘巧珍放在与他平等的地位上,反而认为巧珍将来除了是个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没有什么发展了。如果他是一个农民,自然能满足于和巧珍生活在一起,可他已经是“公家人”了,和巧珍结婚的话,很少会有共同的语言和生活情趣。所以,学识好、有共同语言的黄亚萍才是更好的结婚对象。
同时,选择刘巧珍,他就可能被拴在这个县城,无法走向高远处。而选择黄亚萍,就能和她一起去南京工作,能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所以,为了远大前程,放弃刘巧珍才是正确的。
其次,高加林是一个自卑的人。
再次,高加林是一个多情的人,他在人生落魄之际,得到了刘巧珍的告白,就产生奇异的激情,头昏脑热地亲吻了巧珍,贸然接受了这段恋情。之后虽然后悔太过莽撞,还是没有认真考虑自己与巧珍的思想差距,投入到火热的爱情中。而重遇高中时期就有好感的黄亚萍后,又极快地被黄亚萍所打动,冒出如果能和黄亚萍结合一起,他们一辈子的生活会非常愉快的念头。高加林的多情为他背弃巧珍的爱情埋下了隐患。
最后,高加林是一个自私无情的人。离开农村,他看清刘巧珍无法满足他对伴侣的要求后,非但没有努力改变现状,和巧珍共同维持他们的感情,反而下定决定要牺牲这段感情。
高加林自负又自卑、多情又无情的性格矛盾
可以说,高加林这一形象是所有盲目地追求人生理想的青年的缩影,他的悲剧具有警醒意义。正如路遥在小说中感叹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高加林有能力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但社会阻挡了他的脚步,在这时候,他应该更加清醒地面对生活实际,脚踏实地地走下去,等待柳暗花明的一天,可惜,他等不及这一切,莽撞地跳下深渊。
我们在惋惜高加林生不逢时,又因为自身局限走上错误道路的同时,也要明白,现代社会已经给了我们广大的空间来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正确途径,脚踏实地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不要盲目追求自己还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成为下一个“高加林”,不要重演高加林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