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根本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内?
一张手术清单,使原本经常发生的手术感染比例从11%下降到0,被全球2000多家医院奉为圭臬guī niè(行为准则);一张建筑清单,让每年建筑事故的发生率不到0.00002%;一张投资清单,让一个投资组合的市值竟然增长了160%。
因为一张清单,掀起一场深入人心的观念革命。
清单作用是如此巨大,但如果按照清单来生活,是不是也会有如此的效果呢?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的《清单人生》中,就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坚定地用清单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直到63岁那年接到一个年轻女孩的电话。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瑞典专栏作家,曾当过卡车司机、博客作者。
2012年发表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令他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翻译成25种语言,成为国际畅销书。
2013年他发表第二部小说《外婆的道歉信》,仅10个月内全球销量已突破150万册。
《清单人生》是他的最新小说,写了一个笑泪交织的故事。
1、按照清单生活的她,刻板较真的让人牙痒痒
在一月份的某个周一,布里特·玛丽一早就坐在了劳动就业办公室的桌子前。
接待她的短发女孩,在一只塑料杯里倒了些咖啡端了过来,但玛丽说:“您忘记给我杯垫……”
并跟女孩一板一眼地念叨着不用杯垫的坏处。
咖啡的味道,让玛丽不期然地想起了丈夫肯特。
她之所以在63岁的年纪,出现在劳动就业办公室,就是因为肯特。
当玛丽接到一个年轻女孩打来的电话,从她嘴里知道肯特心脏病发作时,她才知道一直精心呵护的家没有了。
玛丽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怕自己会跟新闻播报里的那个女人一样,死去很久才被人发现,那个女人与她同岁。
此前的她,40年如一日地按照清单生活着:每天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养大了丈夫的孩子,并把他照顾的无微不至。
她做所有的事情都有清单,为了以防万一,所有的清单还有一个总清单。
列在清单上的事项是必须做的,不在清单上的事不会做,但如果有必要,再列进清单按清单执行。
比如,她会在清单上写着:6:00,晚餐,这是必须执行的,不能早也不能晚。她认为有教养的人都应该6点钟吃饭。
玛丽的情商几乎为零,那怕她挖空心思地想出了一句比较正常的恭维话,也会被她紧接着的一句话毁的干干净净。
她夸赞女孩:“您的大衣很不错。”
女孩惊喜地摸了摸大衣的料子,真诚地笑着说“谢谢!”
但她紧接着又说,“大冬天的,穿红色需要很大的勇气。”
让女孩刚升起的好心情刹那间消失殆尽………
她擦窗户只用菲克新窗户清洁剂,刀叉洗好后一定要按照一定顺序摆放……甚至给老鼠也准备了餐盘、餐巾,并要求它准点来吃饭。
猛一看,她似乎有强迫症,但这一切岂能没有缘由?
2、渴望得到关注的她,如同透明人般卑微无助
玛丽从小就不得父母的喜欢,因为她有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姐姐。
母亲从来看不见她所做的,哪怕她把家里清洁得干干净净,不让她操一点心,只是希望母亲起床后能说一句,“你把家里打扫得真干净啊”。
但是,这只是她的奢望。
甚至她不小心撞倒一只花瓶,以为母亲会冲她发火,结果什么也没发生。
她在父母面前,如同一个透明人一样,根本没有存在感。
怯懦的她从不敢像姐姐那样从岩石上跳入水里去游泳,但好在姐姐眼里有她,她给姐姐梳的辫子,姐姐夸她绑得很好,并向她道谢。
姐姐跟她说,将来要一起去巴黎,就她们姐妹俩,住进满是仆人的宫殿,在那里生活,她憧憬着,为此很满足。
姐姐,是她灰色童年里,唯一的一抹亮色,但这抹色彩带来的快乐,却在一次车祸过后也消失了。
当时,父母的车后座全是碎玻璃和血,在她失去意识前,她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它清理干净,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没系安全带的姐姐,伤势过重,最终没救过来。父母悲痛万分,甚至暗自生气别人救错了人。
葬礼过后,玛丽一直觉得,如果自己守规矩,给每只咖啡杯下都垫一块咖啡垫,洗干净所有盘子,放对刀叉的顺序,擦亮每一块窗玻璃,是不是之前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的伤害对玛丽来说,影响是如此深远。
缺少关爱的她,固执地把一切收拾妥当,仅仅是希望被注视被看到。
因为父母的言行,在车祸后甚至不希望自己被救活。
姐姐的离去,让她害怕改变,害怕未知,坚定地按照清单安排自己的生活,用一个个清单禁锢自己的人生,期待换来表面的安稳,最终因一个电话,在一夜间就崩塌,不复存在。
也许,它带来的不一定是毁灭,或许是重生。
3、挣脱内心束缚的她,发现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在玛丽的古板坚持下,就业办的短发女孩被迫与她一起吃了一顿晚餐。
两天后,玛丽获得了一份临时工作——去博格看管一个三周后可能要关闭的娱乐中心。
博格,是一个建在路边的小社区,那里有座已经废弃的足球场、一所关掉的学校、一家停业的药房、一家歇业的卖酒商店、一处关闭的医疗中心、一家倒闭的超市、一家关门的购物中心,还有一条朝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漫漫长路。
尽管就业办的女孩也劝她,她这个年纪不适合大老远地搬去博格。可她还是毅然开着车来到这个又脏又乱、并不欢迎她的地方。
到达博格的这天,她开的汽车副驾驶发生了爆炸,并被飞来的足球砸晕了过去。
但她还是用自己的清洁执念,开启了新的生活,也有了对她来说,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答应让浑身脏兮兮的小朋友们一起进来看球赛,并为他们清洗球衣(尽管她忍受不了一点点的脏);
第一次答应当小朋友的足球教练 (此前她对足球是那么的厌恶),并在后来的某一天对着滚过来的足球不再是逃开,而是伸脚踢了出去。
第一次慌里慌张地保护小朋友,向被足球踢中的人解释,“他们从没踢中过瞄准的目标,您知道吧,这简直是标志性的进步! ”
第一次在足球比赛时,同其他人一起为参赛的孩子们加油呐喊,这要放在以前,一直标榜自己是文明人的她,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也是人生第一次,她有一种交到了朋友的感觉,第一次表露自己的情感,想要拥抱一个人,尝试说点令人鼓舞的话;
第一次觉得不按照清单办事也没什么,一切并没有那么坏;
第一次醉酒,一晚上喝进去的酒精已经超过了她四十年来酒精摄入量的总和……
她用自己的善意、用走到哪里都喜欢清洁的习惯,用面对抢劫犯的枪时一心护着孩子们的勇气,赢得了博格人的喜爱和尊重。
写在最后:
看着一点点努力改变自己的玛丽,忽然想起那个57岁逃离家庭,独自进行自驾游的苏敏。她也与玛丽一样,被不幸的婚姻捆绑着,失去了自己,还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但在儿女长大了,没有牵挂后,她挣脱婚姻,走出去体验别样人生,寻找自己的精彩。
玛丽在与博格人的交往中,从那个哭泣都要捂块毛巾,怕眼泪滴在地板上留下印子,看得让人心酸地想要抱抱她,给她安慰的老太太,一点点从往日的束缚中走了出来,带着孩子们为她准备的足够的汽油,驶往梦想中的巴黎。
只要你愿意,攀上高山,越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