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是善,也可是恶,或者可以不是善,也不是恶。人作为一个存在的真实来看,他是无理喻的一片荒谬,他感到难以驾御,危殆存亡的脆弱的体验加重他的矛盾,加重他的空虚,理智的尽头,一切均无意义。”
在卷三评论部分的卷首,印着这样的话。我暂时还不知道它们出自哪篇文章,但提到的“存在”这个词,自然会联想起存在主义之类的哲学问题。今天是10月15日,哲学家尼采的诞生日,我记得王尚义在小说中提到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骨子里他是悲观主义,却又有着尼采的超人哲学与虚无主义,这在他的小说中能体现出来。那么,对于文学评论呢?应该是最能体现一个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吧。
第一篇:《达达主义与“失落的一代”——纪念海明威逝世一周年》
首先,来了解达达主义。达达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百度)
再来了解“失落的一代”。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年青的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海明威在1926年8月26日从巴黎写给马·帕金斯的信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于我需要引用的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话,我想当是“你们都是失落的一代”。
作者问:为什么达达主义吞噬了“失落的一代”?为什么“失落的一代”在精神上又表现着达达主义?
文章的第一部分,标题:绝望的1920年
他说:1920年是近代美国文学的转捩点,是美国文学成熟之年,也是美国文学幻灭的开始。从一次大战开始,美国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作为美国的青年,在经历战争后,他们惊恐、幻灭,失去了勇的力量,剩下的只是一团空虚。
1921年,哈罗德·斯特恩斯在《美国的文明》一书中写道:“美国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假若一个艺术家要表现他的天才,他必须离开本国,到欧洲去——创造的生活在欧洲尚有可能。”接着而来的是美国文学的放逐运动,许多年轻的作家涌向巴黎,用种种放荡的方式去充实他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斯坦女士出现了,她给他们一个恰切的句号——“你们,所有你们——都是失落的一代”。
作者讲述了失落的一代产生的背景,并且在空无的摸索中,他写道:“只消轻轻一跨,失落的一代像找到了斯坦女士而获得安慰一样,他们找到了达达主义”。达达主义为为什么能成为“失落的一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王尚义在这部分做了直观的解释。
第二部分——达达主义的狂飙
在这部分里面深度剖析了达达主义形成背景和特点。达达主义追求“纯真”和“绝对”。所以达达主义也可以说是绝对的个人主义,是对于知识世界的公然反抗。
这种疯狂破坏的反叛,抵抗的呼声,正迎合了20世纪人类焦灼烦燥、寻求苦闷宣泄的心情。所以,当他和“失落的一代”结合,是把艺术和文学从狭窄的传统中推进到一个发现新形式和新技巧的创世纪。
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旧时代的结束又是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批作家中,海明威得力于达达主义的思想而创造出完美的写作形式。
于是第三部分,他开始分析海明威的空无世界。
海明威在战争的空气中写作——他书中英雄都和战争一样具有狂暴毁灭的性格——原始的勇敢,光荣的死亡。生命是一场巨人的角力表演,有充满了眼泪的麻木与倔强,有“好的事物也有坏的事物”。
当我们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往往被他的狂野所征服,这种在战争的压力下失去的理性,不遵从一切行为原则,他是原始的,又是失落的。
所以,当30年代到5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家一直认为海明威是属于没有责任感的一群,是现实社会的逃避者,也有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在我们的时代中,没有一个艺术家,对艺术本身,及构成艺术的美学基础及道德成见,比海明威更具有责任感。”
文章写于海明威去世后的一周年,也就是1962年7月,原载《文星》57期。在第四部分结论中,王尚义写道:从以上的说明中,我们知道达达主义是战后人类精神的空虚,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常现象,这种现象因为根植在幻灭的意识上,其艺术的新形式显得无比真实。……海明威以后,有许多次战争,许多次死亡,但是,新一代的作家们已渐渐失去能力,已经抓不住战争的魔力、狂暴、毁灭和它的悲剧光彩了。海明威是幸运的,他耸立在美国文学新旧里程碑的交接点。
那么,是作家创造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作家?
第二篇:《向自然挑战的人——海明威逝世一周年》
从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早于上一篇十来天,这篇文章不长,分析了海明威的三篇代表小说《永别了,武器》《打不败的人》《老人与海》。用这几篇小说来说明海明威的自然主义,或者说是超自然主义,更接近尼采的超人思想,他书中的角色都表现着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超人行动,他们没有善恶观念,没有神,没有价值,没有悲悯,没有同情,只有力量、严酷、暴行、危险和战争。
读完这两篇,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海里却浮现起曾经看过的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一座雪山耸立着,其实,海明威总在告诉人们什么,但我们真的读懂他了吗?
在尼采的生日,读逝去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