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众多的科学家如同天空中璀璨的繁星放射着醉人的光辉,爱因斯坦则是现代物理学中光芒最耀眼的那一颗星。爱因斯坦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伟大成就,原因何在?通过这些成就,又能感受到其哪些科学品质呢?这些对我们中学教学有何指导作用?
1.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可以包容世界
当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玩具,他惊奇地发现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神奇的力量,无论怎么转动,罗盘的红色指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这使他感到惊讶和困惑,同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相信自然现象的背后一定深深地隐藏着某种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个小小的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巨匠探索自然规律的好奇心,而这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在小学时,爱因斯坦除了数学很好外,别的学科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分数。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一次,父亲问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做什么没关系,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但当他进入阿劳镇州独立中学后,老师思想开放,采用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法,主张学生自我负责,为爱因斯坦提供了独自学习的机会。
爱因斯坦的知识主要是在家中通过痛苦的自学获得的,他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于数学、物理和哲学,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死记硬背。邻居塔尔枚为年轻的爱因斯坦推荐了很多科普书籍,爱因斯坦对这些书籍百读不厌,与此同时,其叔叔抽空辅导其学习代数和欧氏几何,之后接触高等数学与哲学,逐渐认识到物理才是其真正的兴趣所在。
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可孕育成奇妙的创新。童趣无价,童言无忌,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家长与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可贵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它是怎样光怪陆离,都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2. 家庭氛围为爱因斯坦插上科学的翅膀
充满自由,平等和开明的家庭氛围给从小极端喜欢孤独,幻想和思考的爱因斯坦插上了在科学界遨游的翅膀。
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是个性情快活的小实业家,母亲是一个宫廷商人的女儿。从小双亲对爱因斯坦的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意愿,从来不用世俗的框架去约束他的行为,这样的家庭生活背景也是造就爱因斯坦成为科学巨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观开明的父亲,还有从不抱怨生活艰苦的母亲,因而家里常常充满了欢乐。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成绩并不好,但是双亲却觉得“喂,不用那么担心。儿子现在只是对学校的规矩和机械性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不能理解。再长大些,明白社会上的事以后,就一定能应付自如了。 ”“ 是啊,我们现在怎么着急、上火也白搭。这个周末你有什么打算? ”“全家一起去郊游吧。虽然我也有一些工作急着要做,但放松一下也很重要。再说,孩子们也早就盼着了。”
对于当时学业一塌糊涂的的爱因斯坦来说,父母不但没有用世俗的教育方式——常识的框框去压制他,反而鼓励爱因斯坦去发掘未知的新奇的世界。
作为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我们,在家应该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为孩子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校我们在指导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群体为主体,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应该布置课后作业要因人而异,注重课外阅读,留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作业,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