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在宋词史上,首屈一指的豪放派词人,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在现当代,几乎每一个读书的中国人,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都会或多或少地阅读苏轼。他的诗词所展现出的忧国忧民、狂放不羁、温情浪漫,总是让人沉迷;他乐观旷达的胸襟,总是令人折服。
近日读写苏词,尤为其《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词所感动。吾对“定风波”之词牌名及其格律虽不精通,但仔细品味坡仙这两首《定风波》词,感觉或许真的能启发我们在人生诸般沧桑中“定风波”、心淡然、抗挫折。其中,“雪飞炎海变清凉”,“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佳句,只是一眼,顿觉在心底连绵,便生了根,发了芽。
苏东坡的诗词之道乃人生之道。读写其诗词,慢慢品味,可以医心,让人洒脱!
苏东坡的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
苏轼的一生,可谓诗词人生,其顺逆、豪迈、悲情、名声等,注定都与他的诗词才气密切相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经历太多别离,他却用自己独有的豁达开朗面对这些磨难,并通过诗词加以抒发。
公元1079年,苏轼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当时,苏轼被调往湖州知州。按照往常惯例,他给宋神宗附上了一篇谢表——《湖州谢表》。然而,正是这篇谢表,给苏轼带来了无妄之灾。朝堂上的那些死对头,咬文嚼字般的给苏轼找问题。不仅如此,还翻阅了他之前的文章,逐字逐句的断章取义,并上书给宋神宗,举报苏轼“暗藏祸心”,对皇帝不忠!宋神宗一怒之下,将苏轼关押在京城,同时他的一干好友,受到牵连,接连入狱。这便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之深,影响之广,让苏轼之辈倍受沉重打击。
苏轼其后诗词豪情的“勃发”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包括本文所品赏的这两首《定风波》词。
其一,《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原文】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
王定国的歌姬柔奴,姓宇文,眉清目秀,善于应对。她家住京师。王定国被贬到岭南宾州,柔奴也跟随他去了。等到他被赦免北归,我问柔奴:“在岭南的生活,应该很不好过吧?”柔奴却回答:“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我为此写了这首词。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善解人意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巧笑嫣然。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她:“岭南的日子定是不好过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背景】
在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的朋友中,王定国最为严重。作为苏轼的之交,彼此之间志趣相投,一度传为文人佳话。王定国被贬谪到岭南,家中侍妾如惊弓之鸟散去,只有一名叫柔奴的歌妓(寓娘),毅然随行陪同他到了莽荒之地的岭南,经历了诸多奔波和搓磨。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然而他却无时无刻,期盼着与王定国的再次见面。终于在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二人终于相聚共饮。席间,苏轼见到了王定国的侍妾柔奴,只见她相貌端正,眼含笑意,丝毫没有受难的愁容,只是一副淡定从容的模样。望着这个柔美的女子,苏轼问道:“岭南的日子,很苦吧?”柔奴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震动了苏轼,他心里极为清楚,在岭南这三年的日子并不好过。王定国的两个儿子,一个死在被贬之地,一个死在家中,就连王定国自己也差点在岭南病死。
王定国和柔奴,非但没有因受苏轼牵连而对其有丝毫抱怨,反而始终对他真诚相待。看着眼前如此柔美的弱女子竟然表现得如此淡然,望着一旁笑意吟吟的好友,苏轼着实感动不已,遂作词以赞,便是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公元1084年(苏轼元丰七年)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礼部侍郎召还,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鉴赏】
这首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生动描写了歌妓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其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简练而又传神地表现出其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词人也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他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这首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但慰藉了苏轼,也慰藉了后世的读者,令无数人将其视为人生座右铭。现代社会,多少人背井离乡,东奔西走、闯北走南,感受身处异乡的艰涩和离情。尤其是当人们身处逆境或困境时,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故土和月光。
当你漂泊流浪、倦客他乡,事业遭遇挫折或生活不如意时,好好读读这首词吧!“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此心安处是吾乡”,满是美感、心安、乐观和淡然。读后定会助你改善心境。
切记,只要我们心存美好,处处都是桃花源!
【佳句】
雪飞炎海变清凉。
此心安处是吾乡。
【感言】
挟五陵豪气,四海为家,走遍三山五岳,到而今两袖清风,独饮一杯明月;
怀千水柔情,天下行客,阅尽万紫千红,归来时满腔愁绪,空叹万树桃花。
“醉觉乾坤大,闲知日月长”(陆游诗句);四海为家天作主,九州何处不沧桑,“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手拄竹杖,足踏草鞋,同样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身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泰然处之,照样过我的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对我来说,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阴晴。
【背景】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首记事抒怀词,作于苏轼45岁那年春天。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已是第三个春天。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元丰五年(1082)春,因为黄州东坡的土地过于贫瘠,所以苏轼准备在比较肥沃的沙湖买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实地考察田地,可见他是作了在黄州度过余生的打算。当年正月,作者写了《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词,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龄”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打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受到残酷的政治打击,侥幸免死之后被贬黄州,过着半流放半软禁的生活。在这一段经历中,苏轼遭受的巨大苦难,引发了他对仕途、政局的极端失望,也使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可贵的是,苏轼始终没有被苦难所折服,他虽然需要解脱自己的心灵,但他的办法不是屈服和逃避,而是要乐观地超越。此时,他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情绪剧烈抬头,帮助他舒缓了疲惫的内心。苏轼到黄州之后写过很多探讨人生的文章和诗词,可以这样说,这段日子苏轼所写的词,没有一首不是饱含着他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这首非常简单又非常著名的小词。
【鉴赏】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春游遇雨抒怀之作,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整首词紧扣出游遇雨,“已而遂晴”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苏轼的人生信念,展现着苏轼的精神追求。
这首词最发人深省的是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段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完全融入。他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他当时在狱中连后事都安排好了。满朝臣子,没人敢替他说话,到最后,还是以前的政敌王安石救他一命。很多事情,经历过生死磨难,就看得格外清楚明白。所以,不论是风雨相逼,还是浩日当空,在他的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我走我的路,风雨也好,落日也好,于我的本心没有动摇。这是一种执着,却偏偏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苏轼及其词作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那般浪漫与潇洒,也不仅因为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般雄浑气势,更是因为其“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睛”的那般洒脱与旷达。其词品、人品之崇高,宛然而现。这种宠辱不惊、淡然处之的达观态度,贯穿苏轼的一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用现在的话说,这首词颇有治愈的功效,常读之有助于净化心灵、剔除浮躁,启发人们无论困境或是逆境,都应乐观豁达,淡泊从容,笑对一切。
【佳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感言】
《小窗幽记·集景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自我感言:
视往昔,过眼云烟;在今朝,随遇而安;待来日,顺其自然。
静观世事浮云飘,心若止水任风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