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抱怨
“要是我有更多时间的话,我一定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我打赌你一定有这样的想法。
但很可惜,你错了。
因为是否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最不重要的那个方面。
今天我将用2分钟的时间,和你一起探讨
“自我管理”这个概念
如果说追求高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因,追求高质量生活就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动力。
“自我管理”这个话题常常与“高效”一并讨论,并且有很多从时间管理、统筹策略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给出的分析与建议,光是手机App里关于管理&效率的应用就有很多。但不管是各式各样的To Do List,还各类型的番茄工作法,相信在最初几天的新鲜劲过了之后,它们就会一直躺在手机里,直到长期不用被自动删除。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日常“自我管理”中,究竟要管理的是什么?
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
让我们从“时间”讲起。
时间,能否被管理?
答案很简单:不能。
回答“能”的朋友,你们脑中一定会出现这个概念: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
先看看维基百科对此的解释:
Time management is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exercising conscious control of time spent on specific activities, especially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or productivity.
时间管理是规划与实施特定一段时间活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效率,效果与产出。
抛开“提升效率”这个关键点,其余的重点应落在“规划与实施”上。说白了“时间”和”有意识管理某段特定的时间“在这里最多算是个陪衬,并非执行的重点。
“时间就是金钱”这类俗语,其背后深意无非是:时间不可再生。不仅不可再生,还对所有人(真的是所有人)公平,这恐怕是除了生命之外,我们最该感谢的了。
时间一分钟60秒,一天24小时,一生说白了也就70年长短。不可再生,还公平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贵过金钱是理所当然。所以说“时间”本身就不能被管理,或者说压根无法被管理。因为不论你管与不管,它会一直按照自己的脚步前行。
“时间”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很重要且唯一的载体,任何事都需要时间的协助,向任何方向努力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都会有意外的收获。
除了无法管理,时间还有另一个特性:碎片化
我知道大多数人对碎片化都多多少少有自己的看法,更何况是时间的碎片化。先不说其利与弊,我想说的是时间本身就是碎片化的。
用最为常见的学习举例:从小每堂课就被拆成40分钟,而且上午4节课都是不同的科目;兴趣班都被拆分在双休日进行;多数情况下一本书也都会被拆成几天慢慢消化;“不可一口吃成胖子”只不过是从结果的角度劝告各位要耐心别急。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在时间碎片话的前提下,任何学习、生活和工作活动其实都是“碎片化”的。
聊完时间,我们来谈谈第二个关键点:
注意力
注意力,最需要锻炼的技能。
先来看一张注意力曲线图:
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某一事件的关注程度会逐渐下滑,上课开小差,开会走神,看视频发呆,你还可以脑补出任何日常场景。
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注意力的研究和应用往往都集中在信息的传递者,结果是他们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技巧,不断吸引信息接受者的注意,例如广告、举例、感官刺激、互动等等。但是今天我们的重点在于,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如何更有效利用注意力这项宝贵的能力。
方法很简单:定向聚焦的思考
作为接受者,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被信息无情的吞噬着,从睁眼到入睡,一切基于外界信息的反馈都在消磨我们的注意力。
(当读到这句话时,想想你现在的心思是否在别的事上?)
注意力被无穷分散的严重后果,我想大家都有体会。这里只说解决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从分散转为定向聚焦。
你一定有过那种全身心,百分之百,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都专心在一件事上的经历吧。拿我自己举例,每当我在写文章时,一般会坐在电脑前4个小时,期间会处理从选题到结构,从标题排版到文章插图的各个环节,有时候还会为了插图,阅览几十上百个素材网站,必要的话还会自己P图。你要知道我平时是一个非常坐不住的人啊,几乎每半小时都要“起来活动活动”,喝水、上厕所、吃东西、转笔,这些在平时可都是我的“刚需”,但在我写文章的4个小时中,这些坏毛病全部自动消失,当然这一切并不是靠什么手机app或者“时间管理训练营”做到的,我甚至也没有采用那种“工作半小时,给自己一点小鼓励”的激励策略。
通过我的自身例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达到“专注”的程度,之前提到的“注意力曲线”,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失效了。
重点在于定向聚焦的思考,通俗的说就是“集中注意力”。但是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要集中注意力的劝告似乎都没多大用处,因为究竟怎样集中,要集中多少算集中,这些都是模糊的概念。所以我觉得用定向聚焦的思考来表达才更为合理与明确。
"定向与聚焦"是在承认每分每秒都有有效信息来干扰我们的情况下,如何选出最为有用一种且能产生最大价值的方法。
“思考”,注意我这里将“注意力”替换为“思考”。是想说只是盯着一面墙看一个小时,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只有在盯着一面墙的同时在思考,才能产生实质的效果。这里不论是“聚焦”还是“思考”,都是外界无法帮助到你的,那些辅助软件和便利贴,最多是在感官上不断刺激,并告诉你“喂,你现在要专心了”
好,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了“时间”与”注意力“这两个概念,下面就能和你分享我认为在自我管理中,真正需要被管理的概念了。
精力,才是最终被管理的对象
解释原理很简单,一个公式就够了:
时间 X 注意力 = 精力
首先来看大众对精力的定义:精神和体力。
你一定会常常听到 “我的/你的精力是有限的” 之类的话。现在想想当时说这句话的情景,一定是在面对一个棘手刁钻的问题时,感到身心疲惫才有的抱怨。
那么就让我们带入这种情感再抱怨一次:
“唉,我一个文科生,离开学校多少年了,现在工作忙得要死却还要从头学习一门理科技术,我哪有这个精力呀!”
面对“没有精力”的借口,其实就是压根在“精神”和“体力”上都抽不开身。
回到我总结的公式中:精力等于时间与注意力的乘积,翻译来说就是要想做成一件事必备的精力,是长时间和定向聚焦思考能力的综合体。
现在你对精力的定义(精神和体力)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 没有时间、没办法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想做的事情上,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以“没有精力”告终。
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的自我管理,以及向往的极简生活,就是希望能够达到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从而产生最佳效果的过程。
时间 X 注意力 = 精力
了解这个共公式后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
“要是我有更多时间的话,我一定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就算给他们无穷多的时间,也照样无法完成事情的原因了吧? 同样不管你用多少辅助app或者软件,都帮不了你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帮你生硬的划分时间,当你知道时间只是重要且唯一的载体,只有和定向聚焦思考结合才能发挥效用后,你就不会再去为时间管理找任何借口了。
最后来总结一下上文提到的概念:
时间不可再生,而且其本身就是碎片化的,无法被管理。
定向聚焦的思考(注意力),是我们最该锻炼的基本技能。
时间 X 注意力 = 精力,精力等于时间与注意力的乘积,翻译来说要想做成一件事必备的精力,是长时间和定向聚焦思考能力的综合体。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你,或者给你一个视角去理解我们原本就十分熟悉的这个世界。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分享的个人经历或者想和我继续探讨,请在文章下方留言。喜欢的话,我会继续围绕这个话题再写几篇文章。
这是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篇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祝各位新年快乐
One day or
day one.
You dec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