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巧妙激励,让每个学生在肯定中获得自信。” 对于这一点 ,我感触颇深 。
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做的最好的就是没有抺杀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尽量避免生僻、无处下手的问题,而是提一些接地气,让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没有消灭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二,在布置作业时,精挑细选,不给学生造成负担。对于聪明好学的学生,我不要求将时间花在基础类的作业上,重点训练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班级朗诵比赛中设计活动方案,评分标准,设计主持词,给老师的邀请函……这样以来,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期待着每天的语文课会给他们带来惊喜 。他们在考卷中的综合题上就略显优势。当然,光有热情,没有知识 ,就像脱缰的野马 。还得老师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认真把握教学方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让教学不偏离方向 。还要趋向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对我国国粹的了解与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两个班级考试下来的成绩总是差个四、五分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成绩好的那个班级因为一开始他们显得稍好一些,就会得到有我鼓励性的评价 ,甚至大加褒奖,而对落后的班级多了一些指责,影响了课堂的氛围 ,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自然少了一些启发式教学 。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的传授知识,所以成绩平平 。越是优秀的班级因为表现突出而作业变少,看课外书的时间就多,而另一班级却相反。久而久之,导致了两个班级考试成绩的不均衡 。由此可以看出,罗森塔尔效应的厉害性,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前途 。
俗话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所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获得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要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