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一个颇具颠覆性与批判性的观点:在本质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世界观。
首先,如果我们要得到对于一个事物的完整看法,必然是要从客观、抽离的角度去认识。就好比我要认识大海这种东西,那么我如果是一条有思想的鱼的话,因为时刻都在海里,就不可能真正全面的认识大海是什么样的。
相似地,早在宋朝时期,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已揭示了这一道理,正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究竟庐山是怎样的呢,当不在庐山之中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得出对它的了解。当人在山中,看到的只是加了个人滤镜的山中一角而已。
同样,一直生存于世界之中的我们,因为人不可能旁观世界,所看到的也仅仅是我们五官感知下、乃至带有个人偏好下产生的对世界的观念。
其次,过于限定的灌输世界观,可能会让人失去探索的动力和兴趣。缺乏了探索和好奇,可能会错失发现新的东西。还记得牛顿被苹果砸到的好奇吗?如果习以为常,恐怕也就不会有万有引力了。
如果世界已经是被告知的样子,那我又何必去探索呢;如果已经有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那我又有多大动力去思考探讨其他的可能呢?
反思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设计或者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的方式进行授课呢?
我想就是一样的道理,有了好奇而不是预先告知的答案才可能去探索,去探索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不仅是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所在,也是为我们国家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准备。
当然,回归到世界观上,虽然我们无法脱离于世界得出对世界本身的客观看法,但是在世俗意义上,每个人会在自己认知的世界观层面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家培养目标,让学生未来能够幸福生活的世界观仍是必要的。但必定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习得的,用如果直接灌输,恐怕很难培育学生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