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充盈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免于无知。但我们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让我们变得快乐和幸福呢?
我们需要去领悟、去思考,还需要用身体去感受。
生活中那些让你感到疲惫、心烦的人和事,你期望他们按照你的愿望做出改变,可往往你越是挣扎,越事与愿违。
我们希望伴侣以我们想要的方式爱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童年缺失的爱,希望从现在的另一半身上得到。由于童年时期的匮乏,造成我们一辈子都在外面的世界中抓取,希望获得真爱,希望得到安全感,希望得到认可,赞同,疲于奔命。
这些童年的缺失感,或许你以为在我们的生命中感受不到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就像我小时候被老鼠吓到过,长到之后一听到老鼠这两个字,我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尖叫。这属于童年的创伤,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身体对当时的恐惧依然记得。
小时候如果你在某一个晚上醒来发现,爸妈或者家里其他大人都不在,而屋里又是黑黢黢的,这种黑暗带来的孤独和恐惧身体也会记住,并一直伴随着我们。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个枷锁困住,夜不能眠,不能安心。
我们以为是现在生命中的那个人或事造成我们此刻痛苦的,因此我们不断的试图去改变外部的人、事、物,通过抓取,以求自己的心安和满足。
但是,如果你已经走在觉醒的道路上,就会发现,同样的课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在你的生命中呈现,挥之不去。我们不断的在生命中寻找替代品,来填补生命中的那个空洞。
比如说,有些人追求功成名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匮乏和自卑,而追求成功的动力是来自自己的匮乏自卑,而不是热情和理想。
我们也想找个人好好爱我们,以弥补自己不会爱自己的缺憾,许许多多的女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孩子能够填补你童年的缺失。那些对儿女过分依赖,期待过高的人就是这样。
但真相是,没有人真正能填补我们内在爱的缺失,唯有我们自己。
外界所有的事物、功名、地位、爱人、朋友,这一切都无法真正填补我们内心的空洞,从外界获取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满足了我们的匮乏感,是治标不治本的。
唯有我们内观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在世界,好好去探索自己想要的、真正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如何学会真正的爱自己,自给自足,做一个内心丰盈且富足的人。
电影《花样年华》中梁朝伟对着树洞诉说自己的心事,你们还记得吗?
生活中,你找到自己的那个可以倾诉的树洞了吗?
当情绪低落、愤怒、悲伤的时候,你可以找朋友倾诉,你也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畅快淋漓的喊出来,比如你可以去大海边,或者是爬到山顶,任何让你感到舒服且又不会打扰到别人的地方。
你也可以让人自己好好的、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把心里所有的憋屈、无奈、恐惧、害怕统统释放出来。
等情绪发泄完了,还是要乖乖的回来,回到自己。
你会发现那些让你生气、让你愤怒、伤心、难过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要伤害你,而是你的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这些需求通常是: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等等。
所以回到自己,好好问问自己:如果他人给不了我们想要的,外界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如何自己爱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呢?
真正能够陪伴我们走完一生的只有我们自己,学会爱自己,与情绪好好相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我也在学习的路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