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 公众号:心一走心说
前一段时间《西游记》导演杨洁的去世引发了80后集体怀旧,深深缅怀斯人的同时,再次回味这部经典剧作,忽然发现,《西游记》跟中国的教育现状(其实还有古状)竟然那么契合!
故事里的师徒五人,师傅就是老师,徒弟就是学生,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菩萨和神仙等,就是我们的校长和各位主任们。 四个学生都不省心,小白龙情绪冲动,火烧夜明珠,如犯了中二病的青春期臭小子;孙猴子无法无天,大闹天庭,更是正宗的“不良少年”;猪八戒,贪吃好色,爱打小报告,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见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绝对是讨人嫌的学生类型;只有沙和尚在我们的印象中最踏实、老实、省心,但毕竟当年打破过琉璃盏,又曾经在流沙河犯过事儿,可以算打着“失足少年” 标记的、改过自新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的教育者们是如何做的呢?
拿孙悟空说吧。面对着大胆叛逆的孙猴子,天庭绞尽了脑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官,围攻之以十万天兵天将……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还是由法力无边的如来收服了这只泼猴—— 将之镇压在五行山下足足五百年。等到后来要派给孙猴子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任务时,本以为压了这么多年应该收敛收敛,谁想到这厮还是“死性不改”,出来就打打杀杀,于是就采用了非常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诱骗人家戴上了紧箍咒。想打人,念咒;想杀人,念咒;想捉妖,念咒……一句话,只要不听话,咒语念起来。看你还敢不敢反抗?
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借用一下也做个大胆的推测:如果可以——只是如果,能够真的拥有这样一个戴上就能让人听话的紧箍咒,可能恐怕多少老师拼了老命都要去要一个来。(或许还会有不少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其实“紧箍咒”已经不少了,找学生谈话,找家长谈话,罚站,扣分,警告……有的学校的校纪校规能有一本册子,规定各种违纪违规要怎么扣分,怎么处置……
可问题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想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是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孩子?还是规矩听话的孩子?如果是前者,我们会更多地去鼓励、引导孩子, 如果是后者,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去管理孩子。事实证明,很多教育人员选择的是后者。看看各种奇葩规定就知道了:小学生课间不允许出去打闹,甚至上厕所也要打报告;中学生中午也不许出教室,只能趴在桌上睡午觉或者学习;头发必须是短发,绝对不允许染发,不允许戴任何饰品;某中学规定男女学生之间距离至少要保持3.8米…… 在我们的期待中,孩子最好缓行低语——虽然我们知道,奔走跳跃、大呼小叫才是孩子的天性;在我们的期待中,孩子最好不要爱美爱打扮——虽然我们还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看到隔壁阿姨涂着的口红是多么引人注意;在我们的期待中,孩子最好不要对异性有任何好感——可是我们似乎还记得,当年跟同桌打架时撅起嘴巴里都藏着莫名的笑意;在我们的期待中,孩子最好能一门心思认真学习、门门功课都优秀——可是,我们当年不也是上课瞌睡连连,看到不顺眼的老师恨不能让他(她)消失,而且总有那么几门课打死也学不会吗?我们费尽心思要培养出中规中矩的好孩子。
可是,我们忘了,就像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很多时候“坏孩子”和“好孩子”也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好”也并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好”。中规中矩,意味着自我意识被压抑,意味着质疑能力被阉割,意味着反抗能力打击,意味着创造精神被扼杀,最终——意味着很多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别人走路。因为走在前面,需要强烈的自我意识、时刻的质疑能力以及敢于打破陈规的创新精神。
想到当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从大学退学的事情,如果放在我们的学校,一定会遭到家长和学校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习很重要,上大学很重要,至少毕业时可以当一块敲门砖……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人生有限,连做正确的事情都来不及,又哪里有时间浪费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所以,只有少数人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了,多数人则在家长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
小白龙跪下了,变成了白龙马——白龙马也不过是马。沙僧听话了,也没有留下什么精彩的篇章(想想他的经典台词)。最好玩的,是始终没有被驯服的孙悟空和保持了个性的猪八戒。
这就是我看到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