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心血来潮想喝牛奶,到超市后发现种类繁多,不知如何下手,于是选了常出现在电视和视频广告里的那个经典,然后高兴的喝了起来,发觉和普通的牛奶没啥差别,但贵了那么多。一个问题突然浮现,这牛奶是我自己选择的,还是广告要我选择的?至少说明这广告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他们天天出现在我们眼睛前,渐渐的变成了熟人,当走进超市后,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熟悉的东西,因为熟悉意味着更加了解,也更有有安全感,这也是我们人类得以活到现在的原因。真的熟悉吗?可那都是些广告词语与图像啊!天知道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的,但他成功给了我一个熟悉的假象。说不定就是个深藏不露的小人,当年的三鹿不就是这样的吗。
上周末看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 发现了一段有趣的文字 “那些训练有素并且富有创造力的专家对孩子进行研究、分析、说服以及操控后发现,满足和创造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那些令人心动的信息,诸如 “你今天应该休息一下”、“尝试你自己的方式”、“跟着你的感觉走”、“放手去做吧”、“没有任何限制”、“抓住你的愿望了吗?”这些广告和营销传递出这样的一种主要信息:即生活就是自私自利、及时享乐和物质至上” 其实 这些广告词好多都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价值观中了,却不知道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更有甚者在我们完全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改变了你我的选择与价值观。
游戏其实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那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夜以继日的工作、研究如何勾起人们的欲望,让人把尽量多的时间花在里面。给了那些精力旺盛的人一个发泄的地方,于是现实中就少了斗殴事件,社会从此就和谐了,不但保障了网吧的运营创造了就业机会,还为国家创造了税收。不过还有很多高智商或高情商的人,他们要么是专业级玩家,要么仅仅是偶尔的放松,说不定还可能从中得到些启发。沉迷的往往是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也是社会中最不安定的因素。想想自己是哪一类人吧。
前不久在罗辑思维里看到一篇文章 “Uber使用心理学套路操控司机” 。司机与Uber公司没有雇佣关系,和国内的滴滴打车一样。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回家,而对于Uber来说司机最好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息,那样用户可以更有可能随时随地叫到车,从而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据悉他们运用几个心理学套路能让人司机按他们设计的做。不是催眠术,但是比催眠术和巫术都更好使。
第一、动态目标。其实每个出租车司机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今天赚500块,一旦赚够了500块钱我就不干了。Uber的做法,是给司机一个动态目标,当你累了想下线时,就会提示你:“你今天再挣6美元,就能挣够40美元,你知道想现在下线吗?”当你挣到了40美元,就会提示你离50或60美元差多少。就想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一样,你永远也够不到。
第二、提前接单。在你这单快到目的地时,自动下一单就显示出来了,不给你思考的时间,让你练习了一天的动作,不由自主的选择接单。
第三、用异性的声音。不但声音吸引你,而且每句话,每个字都都经过了无数次大数据的验证,如何让你更容易听从指挥。
第四、新人任务。这个在游戏里面最常见了,每个新游戏对玩家来说都是个学习的过程,其实学习是个痛快过程,没有设计好很容易让玩家丧失兴趣。如是你每每完成一步给你一个奖励,或者仅仅的说:你好棒。都会增加你对游戏的好感,从而继续玩下去,直到你一直完成新人任务,这个时候你已经习惯或经沉迷这款游戏了。Uber也一样怕新司机开几天车新鲜感过了就不想干了,为了留住这些人,搞了个新人奖励,完成25单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励。每完成一单任务给你一句激励的话,并提醒你离新人奖励又近了一步。那为什么是25单任务呢?这也是大数据测定的结果,当一件事你重复干25遍你就已经习惯了。
第五、免费勋章。这也是游戏里常见的,一个新人习惯游戏后,为了进一步的吸引新人,让新人把更多时间更多金钱花在游戏上面。就达到一定阶段或时间给你一个勋章或升上一级给你一些游戏里面虚拟货币之类的。Uber也一样有套司机勋章系统,而且啥都不给,纯粹是个免费的精神鼓励。
想想这五招,没有任何威逼利诱,纯粹是心理学上的助推,就把司机搞沉迷了。国内的那些快车认真注意下,一样有很多类似的套路。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情况大有存在。商场里、旅游中、运动上、工作中等等,哪个不是竭尽可能的运用心理知识去影响你。你的那些消费观、价值观,感觉好像都是自己的想法,其实那只不过是广告的影响、销售人员的说辞、导游的引导让你去那样想的而已。如果没有自己明确的生活目标,只是得过且过,不停的去追寻满足欲望后的快乐。别人人把食撒在这里你就来这里吃,把食撒在那里你就去那里吃。每天贡献个鸡蛋,当不再下蛋的时候,你的大限也就到了。还是早些锻炼好你的翅膀,自己去寻找食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