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志珍大婶红颜薄命,是因为大叔在婚后不久就被抓壮丁不知去向。大婶和我奶奶年纪相差不大,大叔的辈分小,所以我们这辈人按辈分叫他们大叔大婶。
志珍大婶年轻时极其标致,是苏州美女,恬静婉约,低眉浅笑,发丝轻绾,轻盈的身姿,散发着丁香一样淡淡的甜甜的清香。软糯的苏州话,巧笑倩兮,听奶奶说,大叔娶她进门的时候,家里的门槛被挤破了,房间的玻璃也被调皮的小孩不小心弄碎,大家都削尖脑袋想挤进小破屋,一睹似水墨画中飘下来的美女!
婚后小夫妻俩如胶似漆,非常恩爱,他们俩就像一双筷子,谁也离不开谁。可是好景不长,大叔被当时的国民党抓壮丁当兵,此时大婶已经怀有六个月的身孕,她紧紧扯着大叔哭得肝肠寸断。知道此去可能就是永久的分离,悲莫悲兮生离别,大叔一步一回头,也只为牢牢记住大婶今宵美丽容颜。
大叔走后,世间再无飞花无细雨,大婶每天以泪洗面,挺着大肚子到村口盼着爱人归来。后来,儿子呱呱落地,大婶看着嗷嗷待哺神似大叔的孩子,她重拾希望,为了娘俩的以后生存,她只能强打起精神。生了孩子的大婶变得越来越娇艳俏丽,由于没有男劳力,大婶学着下田劳作,村里的男劳力都愿意偷偷帮她干活,可是她总是拒绝,不想欠人人情,也不想留下闲言碎语。
《陌上桑》中的诗句写莫桑的用在大婶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那会的大婶就是诗中莫桑,总有人垂涎她的美色,未婚的已婚的,都想能得到她的青睐。大婶都拒之千里,不留余地,断了那些人的念想。
原来大婶只愿为大叔的贤妻,做儿子的良母。对这些人的殷勤,也只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风起云涌,依然洁身自爱。大婶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成人,娶妻生子。大叔依然未归,村里人都说大叔肯定已经去世,大婶就拜托邻居曹大仙选个日子,作为大叔的忌日,每年这个日子祭拜大叔,就怕大叔在阴间孤苦伶仃没钱花受苦!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当局放松了台湾民众与祖国大陆亲人的来往。大叔知道这一消息后,试着写信到家乡,在这一刻,已经满脸岁月沧桑的大婶才知道原来大叔没死,在台湾还好好活着呢。她情绪格外激动,不禁失声痛哭,这么些年所受的委屈、孤独、苦难如潮水般涌出。
得知自己的爱妻没有改嫁,家依然还在,而且有儿子有孙子孙女。大叔迫切想踏上归乡之路,得到批准后,心头的思念终于变为现实,见面的那一刻,一对苦命鸳鸯抱头痛哭。
家里的儿子为他们重新布置了新房,大叔大婶都换上新衣裳,大婶泪眼婆娑,大叔紧紧抓着她的手,看着虽然有了岁月的痕迹却抹不去独特的韵味的爱人,满眼宠溺,彼此深情凝视,满满的都是爱和幸福,这就是神仙眷侣的模样吧!
村里来看的人不少于他们结婚时候,每个人都喜气洋洋,每个人都真心为他们高兴,都说犹如青莲般洁身自好的大婶终于苦尽甘来,老有所伴。
原来大叔被国民党抓壮丁后,很快被遣送到台湾,从此也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到了台湾后,想念亲人特别是爱人一天也未停止过,想着爱人怀孕了,生孩子时不能陪在身边,不能执子之手,不能举案齐眉,太多的不能,太多的遗憾......
大叔在台湾已经成家,刚去的时候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日思夜想的爱妻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岸关系的紧张让他看不到回家的希望,后来他就娶了个台湾当地一个离婚女人,带了二个孩子过来,也算有了一个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念家乡的爱人。
探亲的期限一到,大叔只好重回台湾,很快就和台湾的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随后每年他都会申请回大陆,看望为自己守候了一辈子的大婶,再后来台湾政策越来越放宽,他虽然在台过的日子也不差,但叶落归根的思想和想补偿大婶的念头,让他急切地想回家,真正意义的回家。
半世痴情,青丝飞扬转白絮,一生等待,不怨不恨不恼,不愁不苦不哭,只为你等待,只为你守候,这就是志珍大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