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我在初中时的学习生活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时间虽然过了很久,但我初中时学习生活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经常想起那时的学习生活。
1976年暑假过后,我和其他十七位小学同班同学经大队贫下中农学校管理小组推荐升入初中。到离我们村二里多路程的杨集联中去读书,开始了我的初中学习生活。当时初中学制为二年制,分别称为初中六年级、初中七年级。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河北省唐山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影响也波及到我所在村庄。为了安全期间,避免夜间发生地震时来不及跑到室外发生意外。上级领导要求家家户户都搭建了防震棚。无论刮风下雨,不准到原来所住的房子里去,夜晚睡觉都必须在防震棚里度过。
我们到校后,学校在操场也搭建了很多防震棚。由于我们班学生人数较多,搭建的防震棚容不下我们这么多学生。学校安排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的树荫下上课。8月份天气还比较热,经常的情况是上一节课要换两三个地方。有时遇到下雨天,老师让我们躲在防震棚里面。老师不敢回到教室里面去上课,担心下雨时发生地震来不及躲避发生意外。
就这样我们师生在教室外面上课和生活,一直坚持了三个多月,到了十一月天气转凉。看看又没有发生地震。上级领导才让搬进房子里去住。我们就到教室里去上课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我们学校,起初没有人相信。当我们从学校广播中听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时,才相信毛泽东主席逝世了。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我和同学们都哭了。因为从小到大我们对毛泽东主席有着深厚的的感情,毛泽东主席伟大光辉形象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中。
我们同全国人民一样,胳膊上戴上了黑纱,胸前也戴着小白花,学校在校园里搭建起了棚子,棚子的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像作为吊唁大厅。我们以班为单位举行吊唁活动。吊唁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几天时间同学们和老师饭吃不好。每个人眼中充满了泪水。
记得1976年9月18日毛主席追悼会那天,同学们吃过中饭。在教室外面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会场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进入会场一片寂静,默默的等待追悼会开始。
下午3:00在一阵阵哀乐声中,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开始了。我们站在那里收听来自北京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声音。仔细聆听华国锋在毛主席追悼大会上所致的悼词,讲述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
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以及追悼会上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铭记在心终生难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怀念毛主席。永远记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农历1976年8月21日我的母亲因高血压引发脑淤血,突然离开人世。那一年我才13岁。对母亲的突然去世,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忘怀的创伤。待生活平静下来后,我又返回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他们还伸出双手关心我,还主动的帮我补习功课。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组成的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随后,教育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小学升初中取消了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推荐升学的制度,自1977年开始小学升初中不再是推荐要经过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录取新生了。
由于我的母亲因病突然去世,我有近三个月时间没有到学校正常读书。耽误的课程比较多,再加上突然失去母爱而过分悲伤,所以即使到校学习,效果也很差。学习成绩也受到较大影响。当六年级结束后,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父亲商议后决定在1977年暑假过后,不升入读初中七年级,而是继续在六年级学习,也就是说留了一级。
我第二次读初中六年级时,家中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生活。那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父亲还担任生产队队长,平常带领社员在生产队里干活劳动。我每天要到离我们家有二里多路杨集联中读书。没有自行车每天往返学校完全靠步行。由于学校早晨上早自习、晚上上晚自习再加上上、下午上课,这样我每天要八次往返学校。经常的情况是我放学回到家中,父亲没有收工,还在生产队里劳动。以前母亲在时,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有母亲做。母亲去世后,我和父亲二人生活。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动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做面条、蒸馒头、炒菜等农村的家常便饭。吃过饭还要去喂猪。因此,我上学经常迟到,有时我到达学校时已经上完一节课了。但我没有旷过一次,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坚持到校学习。
母亲刚离开我那一段时间,白天我都不敢单独一个人在屋里。可是生活逼迫这我,胆子大了起来。我可以在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我独自一人往来于家和学校之间。是生活磨练了我,给了我胆量和勇气。
在这不利的环境里我发奋学习。学年期末考试我的学习成绩特别突出,其中数学和物理是满分,班内总成绩第一名,被评为三好学生。1978年暑假过后我升入了七年级学习。开始了新学年的生活。
1978年暑假过后,我升入初中七年级读书。我所在的杨集联中,在1978年暑假过后七年级有两个班。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决定将学校现有的七年级二个班分为快慢班。其中一个班为仍采取以前初中二年制,学生在1979年毕业参加高中升学考试被称为快班。一个班采用初中三年制,将在1980年毕业称为被慢班。学校在分班前,进行了分班考试,并按考试成绩进行分班。通过分班考试我和其他29名同学被分到快班,被称为七年级一班。另外一个班称为七年级二班。
为了使七年级一班在1979年的高中招生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从中提高我们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学校领导配备了全校公认的教学水平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分别是:数学老师是郭学亮(学校副校长)、语文老师是杨广霞、物理和化学老师是陈新存、杨春兰校长教我们政治,后来,杨广霞老师调到高中去教书。杨广华接任语文并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过了一段时间,班里又招进了一部分插班生。这些插班生主要是文革期间,因家庭成分不好升学受到影响,没有升学的往届毕业生。这些插班生的年龄与我们相差比较大,一般要比我们大七八岁甚至十几岁。插入到我们班和我们同时学习,准备参加1979年度的高中升学考试。我们班人数达到60多人。
进入新的学年,同学们在学习上都比较下力气。特别是来我们插班的往届毕业生,特别珍惜这次不容易的学习机会。再加上他们以前学过一遍,底子普遍比我们这些应届生较厚,所以期中考试发现这部分插班生的学习成绩特别好。而我和他们相比缺乏学习经验,慢慢的我对插班产生了恐惧感。尽管我学习上比较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却保持在中上游水平,与上一学年在班里学习成绩拔尖有了较大的差距。
学校对考试分数特别重视,无论是当班干部选三好学生,还是在班里排座位,都是按考试分数。谁考的分数高就坐在最好的座位上。记得在一次考试中,我的考试分数在班内中上游,于是我的座位排在了第三排。这一年尽管我在学习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考试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结果在1979年初中升高中考试中落榜名列孙山,我没有考上高中。那时,能升入高中读书的人数特别少。一般情况下,一所初中学校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升入高中读书,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升学留了在农村务农。
1979年考高中落榜回到家里,我初次尝到了落榜的的滋味。旁观者的风言冷语,我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过早体会人生的艰辛和不容易。
1979年暑假过后,开学前几天我接到了杨集联中学校的通知,让我去参加考试。这次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满分是100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较好。考试结束没过几天,我接到了通知,让我尽快到学校报到上课学习。随后,我便到学校继续学习做了一名复读生。
1979年暑假过后,全国中小学全部实行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制度。初中阶段完全由两年改为三年制。到校后我被编在八年级一班。所以对我来说名义上是复读生,实际上和应届生一样共同学习新编的八年级全国统一教材。
在八年级一班学习新课,各任课老师和上届毕业班一样。同学有杨广重(班长)、杨广贺、杨际臣、杨际谨、杨际祥、杨秋冬、杨秀珍、刘素智、杨际云、刘培民、郭学坤,孙钦珍、孙爱玲,王凤梅、杨学顺等等。所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统编教材》。我们是教改后的第一届八年级,教材很多内容以前没有学习过,我们虽然是复读生,和应届学生在同一个起点上进行学习。所以要想升上学,必须下大力气,争取取得好的成绩,才能在高中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升入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对我们毕业班学习纪律抓的比较严格。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上课。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我们离家远的学生不能住校,学校也没有食堂供我们吃饭。我们只好每天八次往来于学校和家之间,一般是星期天也上课,每个月只休息一天。
记得那时教我们物理、化学课的陈新存老师对我很关心,因为我的物理、化学成绩很好。每次考试成绩始终在班里是前几名,同学们戏称为我“理化专家”。繁忙紧张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杨广重、杨际臣、杨广贺、刘素智、杨秀珍等等。毕业后多年还在联系。
1980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四日我们便到学校学习了。我还记得1980年春节期间下了一场大雪,再加上气温低,路上结了厚厚的冰。上学来回的路上经常摔跤。因天气寒冷,我们的手和耳朵都被冻的长了冻疮,白天还好,晚上躺在床上,被冻伤的部位遇到被窝里的热气感觉痒痒。为此吃了不少苦。
过了正月十五日学校正式开学,不久各科进入了系统的复习阶段。各任课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复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对一个女生产生了好感。为了学业,还是把这份好感默默地放在内心。多年以后成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效果确实不佳。学习只是在时间上拼,拼命增加学习时间。不讲究方法不讲效果,整天昏昏沉沉,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同时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更谈不上其他方面的爱好。以致长大后对音乐,美术,体育这方面一点也没有特长,这实在是终生的遗憾。紧张繁重的学习,度过了八年级学习生活。转眼之间高中升学考试就要来临。按当年的招生办法,第一志愿报考哪所学校,必须到哪所学校参加考试。所以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杨广重、刘素智到重点中学郓城一中去参加考试。我和其他同学到郓城五中参加升学考试。
1980年郓城县高中招生考试科目语文100分、数学100分、理化100分(物理、化学各占50分)、政治100分共400分。高中考试成绩揭晓,我所在杨集联中学校只有五名学生考上高中。他们是杨广重、杨际红、杨效福、孙承稳和我。平时学习比较好的杨际臣、刘素智、杨秋冬、孙钦珍等都没有考上高中。
至此我结束了初中学习生活,告别了母校—杨集联中,告别了昔日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到一个新的学校去度过高中生活了。
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