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02】讲学盛况

《传习录下》第295条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以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嘉靖元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丁忧,那时前来求学的人并不多,一年以后,围绕阳明宅舍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附近的天妃寺、光相寺,经常数十人同居同食一室,晚上没有足够的床铺,大家就轮流睡觉,歌咏之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山中远近寺庙,只要能走到的,都是访学者的临时居处。

王阳明每次升坛讲学,前后左右都坐满了人,常常超过数百人。每日迎来送往,一个月当中没有闲着的日子。甚至有侍学数年的,人数太多,王阳明不能记住所有人的名字。每次分别,王阳明经常感叹:“诸君虽然别去,但不出此一天地之间,只要文明志同道合,我记不住你们的形貌又有什么关系呢?”

诸生听了王阳明的讲学后,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曾听同门前辈说,以前在南京讲学,追随王阳明的学者也很多,但没有像现在这样盛况空前。

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正德三年龙场悟道,开始讲学,声明远播,次年受邀前往官方兴办的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正德五年任江西庐陵县令,案牍之暇,常聚众讲学,并大力兴办县乡书院,以教化民俗。正德六年回京,又和朋友一起在郊外寺庙定期讲学,正德八年到十年,在南京担任闲职,王阳明更是乐此不彼,跟随者日众。

正德十一年到正德十五年,王阳明主政江西,先后平匪患、平宁王之乱,即使在战场上,王阳明依然讲学不辍。

然后就是回乡丁忧,前来访学的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黄省曾(字勉之)认为,这虽然是因为王阳明讲学的时间长了,相信阳明心学的人越来越多,关键还是阳明心学日趋完善,王阳明因人施教、掌握时机启发教导的方法灵活多变,效果自然不同。

第227条至295条由黄勉之所录,这是最后一条,可以看作是黄勉之对当时阳明心学兴盛之状的侧影记录,而最后的结论则与前一条的四句教相呼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