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小妈咪
一直坚持的,想要达成的好习惯
时间如梭,姐姐进入一年级竟过了2个月,即将跨过第3个月的学习。
前不久结束的期中考试,姐姐以轻松的状态迎接,得到了“发挥失常“的结果。
都说孩子考试,紧张担心的是父母,而我和他爸在考试前一天带她出去玩,一是缓解下气氛,二是我们认为,考试真的靠平时积累。
临时抱佛脚只是短暂取得了看似“有效”的成功,我宁愿她尝试下无效的失败,为未来主动学习做好准备。
我知道坚持的这条道路充满了崎岖,但我必须让孩子体验可能考得不好的结果,而不是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如果有一天,我是说如果,当有一天孩子成绩落后一点时,一旦习惯了获得成功的愉悦,终有一天会经不起失败的磨练,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
我不要孩子在她的童年只为了成绩和分数,孩子可以有很多发展的方向的。
“3岁看小,7岁看老”,直译成年级来说,7岁看一年级成绩,并不代表以后5,6年级的成绩。
当然,这中间一定得有个前提:你是否做好了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如果放任不管就想得到好的结果,这不是我想表达的初衷。
在有的父母或老师眼里,可能觉得特立独行,但我依旧想坚持这种过程,和孩子一起努力。
我和她爸一直保持不看重分数的原则,不会因为考满分而奖励,或因考得不好,必须得到言语的暴力和行为上的惩罚。
我们虽然不看重分数,却会在分数中原因,分析结果的产生,倒推行为过程。
扣分或不扣分,测验成绩反映了一个孩子做题的细心程度、对知识掌握和是否理解的程度。
写完了就让孩子玩,考试不是不“慎重”对待,直接签名是大人不够细心,没有给她检查出错误,那就培养孩子细心。
通过检查作业签名这件事,让我重新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好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好习惯?
我认为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四阶段。陪伴、监督、干预和合理退出。
好习惯培养从父母开始
1)陪 伴 不 能 少
陪伴、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是获得好习惯的第一步。
如果完全没有陪伴,父母早出晚归,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不识字就不知道如何完成作业,就达不到及时复习的效果。
没有效果,就会失去热爱学习的初衷。没有兴趣,就不爱做作业。不及时纠正错误,错误习惯养成,就造成了粗心、失分、达不到基础学习的结果。达不到基础学习的结果,就容易形成自卑和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陪伴也有循序渐进的步骤。陪着读题、教会孩子做题注意先易后难,写自己会的,思考不会的,实在不知道如何做题,请求帮助。
大人跟着旁边读自己爱看的书,孩子做作业,这一定是最美好的亲子时光。
在引领孩子完成作业,读题后,让孩子思考如何下笔和做题,更要让孩子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做作业时,同时要观察孩子做作业的专注度。因作业量,要求完成作业的时间,或者观察孩子做作业的时间,以便为未来打好基础。
好的习惯培养不是一天促成,需要时间。如果一旦离开了家长的陪伴,孩子能继续把作业做完,虽有错题,陪伴才有价值,叫好习惯。
如果一直要父母陪着写和陪伴,看似1-3年孩子的习惯非常好,一旦离开父母的陪伴,孩子习惯又变差,这是自制力没有得到强化。
要陪伴和干预。
陪伴过程中,明显发现姐姐的一些学习习惯。大班时,姐姐学习的方式偏听、说,不太喜欢写和读。她的记忆力超强,却经常为写感到懊恼。
大班上学期末,老师会出一些题训练孩子的思维力和细心程度。
一张试卷有4道题,她可以绕过2道题,只做2道,另外2道当没看见。
姐姐在大班下学期末开始学会把字写到格子里,进入一年级前,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能写一个字的,绝对不写第2个。
长她半岁的孩子可以把拼音,汉字写到格格里,她却把字写得好大,好怕别人看不见她写的。
虽有陪伴,却发现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你期待的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中途会发生特别多烦恼的事,有甜有苦。
姐姐曾经说:你是大人,你会。可是,我真的不会。
陪伴的第一步:不是磨灭耐心,而是建立亲子关系,懂得反思,适可而止。
2)监督,干预要跟上
进入一年级后,为了帮助姐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接受她漏题的行为,不责骂,却会干预她漏题的行为。
最记得在考完语文第一单元测验卷后,她举着她胖胖的小手说:妈妈,我今天只漏了一题。
汗颜!!
潜台词是:妈妈,我只漏了一题,有进步。
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我继续鼓励她:比第一次有进步,只漏了一题。那我们后面怎样做,才能做到不漏题呢?
姐姐说应该多检查,不留空白。
第2次测验,姐姐兴奋地告诉我说没有漏题,说检查了好几遍。
姐姐一路披襟斩棘,拼音越写越美观,字书写越来越工整。
我们会因为写作业而不愉快,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相处是愉快的。
通过“第1个月,我陪着她”写的过程,得到良好的家校双向良好的反馈结果。
通过“第2个月时间少,只和孩子沟通如何写作业”的过程,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如果第一个月我陪伴的时长挺多,带着她如何完成作业,第二个月因为我介入的时长短,她虽会完成作业,但有些题做错,导致没有及时订正,错误率越来越高。甚至是,我通过她写的字可以判断她写字是认真的,还是求快的,一目了然。
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问我是否继续坚持自己的教育模式,还是随大环境妥协去检查孩子的作业的时候,我回答说:
依旧会继续坚持好习惯的培养,会根据老师发现的问题做自我调整和方向的融合,这不冲突。
监督和干预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原来制定的计划不改变,但会融合老师提得非常好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错,却要在错误后,及时改错,才能让孩子得到能力的提升。
我认为监督和干预不是说教,而是要身体力行,把错误的地方说出来,并且真正意识到错误,下次不再犯。
3)合理退出看条件
从陪伴,监督,干预并行,到合理退出,需要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
我见过很多孩子在一年级-三年级成绩都十分理想,在4-6年级依然保持良好的成绩和学习习惯。也见过很多孩子在1至3年级成绩理想,却在4-6年级开始出现下滑现象。
一定要说退出的时间呢,不在于一定要在哪个时间段放手,而是在于孩子适应的过程。
我知道我引领的力量微小,需要孩子和老师一致的教育配合,我也会配合老师使孩子成长得更好。
合理退出应该是指,即使父母不在家身边,她能翻看自己要想要看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制力,不因外在原因推动而去做某事。
育儿路上一直都是降妖伏魔的过程。不能太生气,也不能太随着孩子来。
父母其实是矛盾的,正如我是矛盾的一样。但既然有矛,就一定有盾。我必须接受“矛”。
如果一定要说退出的时间,最好是3年级前。花2年时间,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
最后,我想说:
所有处于一年级的父母都不是超人,只要你不是对教育完全不管,就给自己”变好“的时间。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焦虑,不适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看到孩子的状态比原来还要差时,更要耐心,不该责骂孩子。
孩子犯错或没考好,本来就很难过,当我们在她们的伤口中撒一把盐时,伤口愈合就很慢。
要陪伴,监督和适当干预,更要帮助孩子走过一年级。
感谢老师们对姐姐的关注,会及时沟通姐姐在学校的状态。
教书育人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唯有努力改变自己,孩子才会发生改变。
我听过最好的对”改变“的诠释是:改变是别人发现你变了才叫改变,而不是自以为。
这条路依然在路上,共勉,同行。
——the end——
往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