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到一个让人惊诧的新闻:
北京一家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已经人满为患。
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把困惑塞满诊室: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某,暗访了十几个被抑郁折磨的孩子,结果发现:
这些孩子看似衣食无忧,什么都不用操心,但快乐却是极少的...
就像18岁的皓然(化名),自从上了初中后,每天从早到晚就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但凡他没考好,就会被爸爸打一顿,甚至把他关在家门外。
还有患病3年的浪浪(化名),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从小就病态地追求成绩。
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仿佛被困在牢笼里,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还有一个女孩,每天“家—学校”两点一线,学习压力特别大,她便想着养点小动物缓解压力,却被父亲一口拒绝了。
很多家长不理解,现在的小孩精神压力哪里来的这么大?
他们除了读书啥也没干啊!
全是当爹妈的穷尽心血操心升学,百折不挠奋力托举,精心打点衣食住行,竭尽所能满足物质需求…
之前分享过一个故事,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记得。高二男生两次爬到学校的顶楼两次被救,后来咨询北大精神科医生,揭开了他想不开理由——
父母进他的房间,从来不敲门。
并由此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不尊重我,可以随意决定我的一切」。
为了这个理由,他数次爬上了顶楼…
教授爹妈听了当场就懵逼了:什么时候进自己家的门,还要敲门了?
况且就算爹妈不敲门,那也可以交流,不至于跳楼吧。在他们的眼里,这又不是切肤之痛、灭顶之灾…
这背后,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的孩子,正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笼子”里...
根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的数据统计:
在中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17岁以下)存在心理/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蓝皮书报告显示:随着年级升高,抑郁概率也会升高。
小学抑郁检出率为10%,初中为30%,高中增加到40%,其中,重度抑郁占比10.9%-12.5%。
从这些数据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大环境下,心理问题相对隐形。
有时候,是因为孩子不懂得表达内心困惑,导致问题积压在心底,越来越难以疏解。
网上一个女孩的故事,看得让人几度落泪。
父母在女孩几个月大时就外出打工,女孩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不幸的是,爷爷奶奶几年后去世了。本是该依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女孩却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冬天零下几度的天气里,她一个人去结冰的河里洗大棉袄,手冻得握不住衣服,手脚全是冻疮; 做饭的时候,10岁的她没有灶台高,切菜切到手也不知道哭,鲜血把土豆片染红,饭菜里都有血腥味…
女孩拼命学习,每次考试都得第一,以为这样就能换来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谁知道,好不容易才回家的母亲根本没有给她拥抱,反而骂她是“闷葫芦”,而父亲更是态度恶劣,甚至用棍子打死了女孩唯一的朋友,一只老猫。更过分的是,高三时,女孩每周的生活费只有70元,妈妈会把钱丢在地上,让女儿趴在地上捡起来,青春里满是难堪。
慢慢地,女孩患上了抑郁症。“你们看,我就是这样离奇地抑郁了。我的爸爸妈妈都做得很好,给了我一切想要的,是我自己作践自己,是我太脆弱,是我多心了。”
哪里是她“脆弱”和“多心”,明明就是父母忽视了她的感受,一步步把她推进深渊!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对所有孩子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离奇”抑郁的说法,而是父母的一次次不公正对待,一次次情感忽视,让孩子的内心堆积委屈与失落,最终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慢慢身心都“病”了。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父母不重视,还一味地认为是孩子矫情,不懂事,或只是压力大而已。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时接住,孩子也许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也就不会因为焦虑而压抑苦闷,更不会轻易就滑向极端行为的深渊。
因此,父母一定要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引导孩子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
而精神科医生也给出了解决之道:
让孩子像孩子,即让孩子成为他或她自己。
这句话很简单,但对很多父母和教育者来说,难如登天。
大人们总以为自己有上帝视角,凭借过往的人生经验,就足以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导师。
表面上是在帮助孩子,实则是一种控制和压榨,把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来雕刻孩子。有时,父母们放过自己,放弃那些过高的目标,或许是不把孩子“逼疯”的第一步。
简而言之,99%的有心理疾病的孩子,病症在他们身上,药方却应该开给父母、学校乃至社会。
一个称职的父母和教育者,不是鸡娃多么努力,而是要对孩子性格和能力有足够的了解。
所谓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来引导,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来成长,不急不缓。也不能为了让自己省心,就随便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他们玩耍的快乐……
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好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