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感觉比起这本书自身的内容,看完之后让我思考的内容显得更加有价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干货,知识变现,碎片化学习,拆书这几个概念一下子就火了起来,似乎不订阅一份这样的专栏就落后于整个时代了。更有甚者,我身边的朋友一下子就订阅了六七个专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跟她聊起这件事件,她给我的答案是,不订阅总感觉心里空空的,少了点什么东西,订阅了就算不看也觉得自己非常勤快。
说起碎片化学习,就不得不提起该行的宗师级人物罗振宇老师,他的得到APP可谓是非常成功的知识收费的典范,请来了诸位大咖齐集一堂,开始拆解诸多名著,我朋友给我赠送过七天免费体验券,平素看一本名著篇幅大小例如双城记之类的总得花个一两天,但如果听书的话,二三十分钟就能听完一本,而且整体脉络你也能知道个大概,和别人谈论起来也是有理有据的。我朋友跟我强力安利得到APP的一大原因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书。对此我不置可否,只能说是在读书一道的价值观不同。
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主要指针对致用类书籍,对文学名著之类的涉及得比较少,对于致用类书籍的读法,我的意见跟赵老师的还是颇为吻合的,对于该类书籍,没有必要去通读全文,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你需要的地方,当然,我这里谈得非常非常的浅,赵老师在书中系统的阐述了RIA拆书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去搜索阅读。在书中,赵老师提到,现在大家都在说,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那么多,要是能把这些时间都花在读书上,那么就可以大成了。赵老师觉得,学习媒介其实不是原因,书本与智能手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所谓的碎片化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当今世界大部分人都缺少将这些碎片连接成知识体系的能力,所以碎片一直都只是碎片。我个人对着观点是半是赞同半是反对,我赞同很少人能把碎片连接成知识体系,所以,碎片永远是碎片;我反对媒介不是原因这一说话,我非常非常赞同《娱乐至死》一书的的一个观点——技术或者说媒介从诞生那一刻开始便有所偏好,就像是电视机的出现本身就是偏好娱乐的,电视的内容由无数的图片堆砌而成,这就决定了电视的内容不能也没有时间让人去思考。这是《娱乐至死》的作者在几十年前的轮廓,无论是现在。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它功能之强大实在不是电视机所能够比拟的,随着而来的,智能手机对我们注意力的分散于干扰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法无定法,世上没有最佳读书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些经典名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解读方法,不要过于去迷信一些大V的解读,闲暇时间,一杯茶一本书,不也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