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我吃故我在
“中国人尝尝羞于直接表达感情,于是把情绪寄托在食物上。比如,同样是表达友爱,意大利的朋友会张开双臂拥抱我,问东问西,;而中国朋友就会塞一碗汤到我手里,催我喝汤。”--书摘
病从口入,食补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礼仪社交的方方面面。比如觉得上火了,广东朋友就带我去吃清补凉,觉得我最近用脑过度,就让我吃核桃补脑,要体内毒素,就说要吃猪肝……老外出到中国还不适应,觉得中国人过度关心饮食有点烦,时间一长明白了,这是表达关爱的方式呢。见面我们总喜欢问一句”吃了吗?”而不是how are you?哈哈~
十七、吃喝是中国社交关系的核心
用昂贵的菜肴招待朋友和生意伙伴,不仅能显示你的尊重与热情,还能把彼此纳入一张共同的关系网,也许能持续个几十年。宴会上端出一整碗鱼翅,客人便知道你的财力雄厚。要是给个颇有影响力的官员送上这么一道菜,再加上一点运气,她/他可能心里记着你,以后能给你的好处。总之,饭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贿赂,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书摘
作者来中国没几年,却对中国的餐桌礼仪以及更深层次的餐桌文化如此了解,不知道是自己琢磨还是有人提点呢。好像大家总觉得 餐桌上更能谈成事情,或者说 通过点菜能看出这个人的实力,是否见过世面等。当然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点菜豪爽办事不靠谱的也大有人在。越来越多三十四十几岁的中层管理人员,恐宴症也是大有人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吃,还没聊“喝”这个酒桌文化呢,更是令很多人反感,尤其现在90后95后,自我意识更强,家里条件不错的也大有人在,不给领导面子不喝酒就是不喝酒,导致丢了工作上热搜的新闻,近来也是很常见的。
但是说实话,吃过鱼翅燕窝的吃客都知道,要说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和绝佳的口感,或许都有点夸张,它们更多的吸引力来自世人眼中赋予的价值。毕竟,有营养价值的何止鲍参翅肚,口感好的食物也比比皆是,一个美食杂志的编辑就一针见血指出“大家想吃一口鱼翅,就是因为少见、昂贵,因为这些过去都是皇帝才吃得着的东西。”所谓物以稀为贵,而当鲍参翅肚,珍禽异兽都可以用钱买到时,人的贪念却无法满足,会产生怎样的恶果?
然而,在新西兰,这样一个岛国,凯库拉的龙虾生蚝唾手可得,几个海域附近赤手都可以抓到纯野生的黑鲍鱼黄鲍鱼(要注意尺寸,遵守fish and game规则——这里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所以这些生物才得以可持续生长,不至于被“吃没了”),这些看似稀奇的东西,这里是普通人自己动动手都可以抓到的。所以不同背景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自然会有很大不同。
十八、农家乐
农家乐我妈很喜欢和她朋友一起去……而我的态度真的是觉得城里人闲的慌吧……我明白这其实一开始是一种扶贫项目,通过旅游业,拉动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可以暂时逃离城市生活的污染与喧嚣,听听蝉鸣蛙叫,过几天慢生活,“骗骗自己”来满足他们这种趣味,吃吃饭,钓钓鱼,挖挖土豆,采采草莓,晚上打打牌唱唱K……真正的农村人习惯了城里人嫌弃的眼神,只是没想到,潮流变得那么快,城里人开始喜欢这种生活的慢节奏,浪漫,觉得田园生活很理想。有些农家乐就是单纯的餐馆,有些是包括住宿的民宿。
农家乐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没有被迫过过农民艰难生活,拥有私家车条件尚可的年轻人,真的也就最多两天一夜就要吵着回家了。过不惯啊,厕所不习惯,洗澡不习惯,蚊虫叮咬不习惯,野菜吃一顿还行,顿顿吃马上吵着要回家;摘草莓,摘蓝莓没耐心,弯个腰一会儿就累了,真的只是没见过超市以外水果的模样,出来见识一下罢了,自己动手当然没有买方便;他们真的羡慕这种慢生活吗?真的愿意在这个小村子里一直生活脱离城市化的便捷度嘛?
而像妈妈们这一辈,经历过苦日子,也享受着好日子,农家乐对于她们而言或许就是忆苦思甜,或许就是买点绿色食品,或许就是姐妹们简单的狂欢。
这让我回想到了之前有一档节目叫“向往的生活”,貌似很火爆,但是想一想如果没有黄小厨在那里做饭,几个能有本事生活做饭?大家羡慕的只是自己没有的,而真正试过之后,几个可以坚持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比如在国外,中餐厅的菜不是那么便宜的,不可能天天下馆子吧,只能自己学着做;比如国外自己有花园可以打理了,可以种菜种花了,又有几个华人是在自己花园里打起棚子开始做gardening的?(很多就是自己父母辈打发时间在种菜);比如国外娱乐活动没有那么多,比如游戏机厅/KTV/密室逃脱/大型游乐园/歌剧话剧音乐剧等等,大晚上干嘛呢?有几个是真的三五好友相聚,利用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在国内的时候抱怨没时间,在这里大把时间,不要抱着手机躺一天就很好了。所以啊,别旅游过,就觉得那地方好,别生活了二三天就说喜欢,别总觉得得不到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