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它位于徐家汇南部,是林则徐当年疏浚太湖水系,由淤泥堆积出的一块高地,当地人称之为土山湾。
这曾是上海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号。土山湾对于海派之源的进程影响太大了!
这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土山湾博物馆。
土山湾博物馆在蒲汇路55号,距离徐家汇地铁站和上海体育馆地铁站都很近。
如今,土山湾这个名字已经不再使用,土山湾博物馆所在的三层清水红砖楼房,是目前土山湾仅存的建筑。
进了博物馆正门,就看到一座精致的黄杨木雕中式牌楼,这是土山湾的镇馆之宝,曾经漂洋过海,参加过三次世博会。
再向里走,就来到了当年土山湾孤儿院的旧址。
这里保留了当年土山湾孤儿在此接受外国老师指导,绘画、做木工和印书的场景以及众多文物。
在前文所述的江南计划中,徐家汇教堂区渐渐成型。战乱和水灾侵袭下,很多江南难民逃到这里。
1864年,上海耶稣会在徐家汇建立土山湾孤儿院,接收6-12岁的孤儿,这是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孤儿院。
为解决孤儿生计问题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需求,创办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设有印书馆、木工间、绘画部(土山湾画馆)、机械部、五金部照相工场等分支部门,传授各种西方技艺。
孤儿六岁起在孤儿院开办的慈云小学接受教育,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两年。初级小学毕业后,除成绩特别优秀的孤儿进入徐汇中学或会师中学深造,其余都进入高级小学开始实行半工半读,接受技能训练,十二岁正式进入工艺院实习班,五年后可以留院工作或外出谋生。
由于土山湾工艺水平精良,也有普通家庭将孩子送到工艺院当学徒。博物馆的影像中,很多工匠年纪不过十几岁。
土山湾模式是慈善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天主教工艺品以及众多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远销国际,尤其是中西合璧的土山湾木雕家具畅销国外,这算是国货进入世界的先导,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就是土山湾的客户。
土山湾对海派工艺与艺术影响巨大。中国西洋油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罗版印刷和石印工艺等皆起源于此。在土山湾,这些西方艺术和工艺扎根落地,同时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工艺美术和职业教育体系。
土山湾是中国西洋油画的摇篮。
土山湾画馆历史悠久。1852年,传教士范廷佐在董家渡开设艺术学校,这是土山湾画馆的前身,20年后,艺术学校正式搬到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的一个部门。
土山湾画馆是最早向中国人传授西洋画技法的美术教育机构。土山湾绘画馆存续的百年间,大约有三百多名孤儿和外来的学生在此接受素描、写生、水彩和油画等训练。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画的独特风格。
土山湾画馆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普及影响巨大。
这里走出了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刘德斋、周湘、徐咏青、张聿光都是土山湾画馆的学生。
周湘、徐咏青等人后在上海等地先后开办多所美术学校,培养了很多土山湾的再传弟子,刘海粟、乌始光就曾在周湘开办的布景传习所学习,后与张聿光一起创办了鼎鼎大名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受到过土山湾影响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如任伯年、徐悲鸿等。徐悲鸿就曾感叹:“中西文化之沟通,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有习画之所,盖西洋画之摇篮也”。
这些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的师徒相承,转变为正规的学校美术教育。
土山湾不仅是中国西洋绘画的摇篮,这里也是中国西洋音乐传入的源头。
1858年,法国人兰廷玉在徐家汇地区组建了管弦乐队,这是上海第一支西乐乐队,早于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公共乐队。它也是中国第一支西乐乐队,乐队成员均为中国人,土山湾孤儿是乐队的重要成员。
1903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正式成立土山湾乐队,面向大众演出,第一次在中国演奏了海顿交响曲、萨克斯风音乐,并留下《方言西乐问答》这样的音乐普及教材,用上海话介绍基本西方音乐知识。
自此,以土山湾为起点,西方音乐的欣赏与教育在上海渐渐普及开来,管弦乐、交响乐等各种形式的西洋乐开始出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并扎下根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土山湾为中国近代工艺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
土山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近代工艺与艺术的大门。土山湾的历史,记录着中西文化融通与艺术交融的岁月,也反映出上海谦和坦诚、海纳百川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