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所读所思
以“自立”为目标的教育入口就是“尊重”,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因为只有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关系才有教育。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不要试图改变和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
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太多的干涉,我们总想让孩子学习优异,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愿,她有自己的赛道和特长,以及自己的梦想,可我们觉得只有学习好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我们就是亲手剪掉了孩子梦想的翅膀。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那个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帮助其成长发展。当你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时,便没有了尊重。
共同体感觉: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也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们,而不是用我们的认知去解读他们的行为。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也就是和他人去“共鸣”,用他的角度,他的心灵理解他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感同身受”。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投入其中,你只会高高在上德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产生共鸣。
这让我想到我有时无法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有三高,不忌口,抽烟,吃甜食,身体不好,行动不便,还要种地等等,说几句不听有时还生气。站在自己的角度就觉得他老了怎么成这样了,不听说。看了这节内容,学会去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我到底在想什么?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想父亲当他还能动时,他不想给儿女添负担,就想多挣一分是一分。他抽烟,他有心事,无法排解,他生气是不想我们说他老了走不动了,干不了了,他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样想,我们便多了一分理解,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不是世界如何,而是你“如何看待世界”。(你的认知,你的视角)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认知所局限。所以我们要多读书,提升认知,接触高能量的人,打开自己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世界。
感谢阅读给予我们力量,感谢阅读为生活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