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你说的每一句话,字里行间有爱,抑扬顿挫有情, 这一切,只要用心,不难!
本文4457字,预计阅读时间07:50
作者 | 小贝
来源 | 贝迩蒙特(ID:Belmontsports)
在家做贡献的日子,你还好吗?
难得有这么长时间陪伴父母,
想来是极好的!
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享受亲子时光了!
宝贝儿,妈妈来了!
说好的天伦之乐呢?
梦想的母慈子孝呢?
分分钟还你真香现场!
我们不是输给了时间,而是忽视了沟通
都说日久生情,可是真的朝夕相处了,居然在家就会上演东北名场面,“你愁啥”?“瞅你咋的”?难道我们和家人的相处如此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吗?求而不得的时间竟然变成了摆脱不掉的烦恼。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这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时间将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放大了,将其效应延长了,而这个问题就是沟通。
前几天一段“为什么有时和长辈很难沟通”的视频在微博上火了一把,连带着#你接受不了长辈的哪些观念#的话题也引发了热议。
与长辈沟通存在障碍、不顺畅,这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即使是同龄人之间也会因为认知、理念等的差异而产生分歧,更何况有着年代上距离的我们与父辈,彼此间的认知水平差异更大,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甚至相左再正常不过。
而这种差异也许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越发明显,因为新的技术手段可能会成为一种沟通壁垒,让我们的父母无所适从。但究其根本,还要看彼此之间是否有意愿沟通以及是否找到了合适的沟通方式。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与孩子。不是孩子难管难带了,而是周围的信息变多了,我们的耐心变少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沟通技巧,因为说话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马克·吐温曾说过: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有效沟通的技巧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对于沟通技巧做了一个简单且实际的总结: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即:What、When、Who、How。四个知道,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人沟通时的整个思维框架。
01 作为子女该如何跟父母沟通
首先,明确了Who:跟谁说。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爱我们的人。他们年纪较大,接受新事物较慢,每个家庭的父母还有各自的背景和特点,对父母性格、特征的认识影响着我们与他们沟通的内容和方式。
What:说什么。要避免一些太过分和过于敏感的言语。比如老糊涂,真唠叨,说了你也不懂之类既伤面子又伤心的话。也不要说太过于遥远的事情,那会让他们觉得时间不等人。
尝试分享一些当前和近期的事情,要和他们有关,比如计划与他们一起假期出游,与他们探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记得不是做决定的事情,只是探讨性质的)等。说一些他们擅长的事情,并适当求助,比如咨询厨艺上的技巧,花鸟鱼虫养殖问题等,让他们感觉被需要,有存在感。
此外,还可以多聊一聊过去让老人引以为豪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以及让他们讲述他们成长生活年代的故事。当然,也可以聊聊亲戚邻里趣事,这里不是鼓励谈论是非,只是上了年纪的人更喜欢有人情味市井味的交流。
When:什么时候说。家人之间,尤其是与父母的沟通,随时随地是最好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刻意,并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关心和关注。
How:怎么说。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过一个公式:沟通 = 说话内容(7%)+语气语调(38%)+肢体语言及表情(5 5 %)。内容仅占了很小的比例,而另外两者实际上讲的就是如何沟通。与父母沟通,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观点,认为他们知道和掌握的都是过时的,要放低自己的水平,适当示弱,同时对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给与鼓励。
语调要缓和,语速放慢,上了年纪,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势必降低。同时,能够使用音视频的时候就不要使用文字,能够面对面沟通的就尽量不要隔屏解决。
都说,老小孩,老小孩,父母有时候也是需要哄的,作为子女与父母做一些亲昵的动作,说一些夸张的言辞都不为过。可能跟他们撒撒娇,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更多时候,我们依然是他们眼中长不大的孩子。
02 作为父母如何跟子女沟通
有些父母虽然身体在陪着孩子,眼睛却从没有离开过手机、电视。当孩子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拼了一辆小汽车,厉不厉害?”爸爸却敷衍地回答到“厉害厉害”。这样的陪伴和沟通,是孩子需要的吗?
Who:跟谁说,实际就是认清沟通对象。我们的孩子,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懵懂,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还不能够准确及时的表达,认清孩子的生长发育阶段和性格爱好,是我们与他们建立良好沟通的前提。
What:说什么。避免威胁和恐吓的话,比如:再做什么,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你再这样,警察就来抓你了……这样的言辞会让孩子渐渐变得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
利诱的话也尽量少说,比如,如果你这次考虑第一名,就给你买什么,去哪玩;如果你这样做了,就奖励你什么什么……这样做的确能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次数多了,会让孩子变得功利,没有回报就不付出。
从内容上来说,应该以鼓励的话语为主,即使犯了错误,或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尽量使用正向积极的语言,比如:如果你能这样做,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如果你能再勇敢一点,下一个赢的人可能就是你!
放低自己,尽量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说他们的话,讲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When:什么时候说。孩子的感觉敏锐,情感相对脆弱,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与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这个When。总结起来就是:场景不对不沟通;气氛不对不沟通;情绪不对不沟通。
How:怎么说。尤其是与孩子的沟通,这一点是最重要的。首先,平等是前提。我们要把孩子当做与我们地位平等,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去看待,而不是这个家庭的附属品。经常对他们发号施令,一旦犯错就责罚。
相反,当我们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和他好好说话,信任并且支持他,而不是泼冷水、奚落他,沟通就会变成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爱,知道我们是他的盟友,而不是敌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懂理解孩子的需求,想要被关注,想要陪伴、想要一起玩耍、想要表达等等,我们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和倾听,明确他们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沟通。
然后,要控制情绪,高效传递。家长要确定自己传递出去的语言信号,是高质量的,即:要有好的语速和语调,说话不能太快,说话声音不能太高或太低,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语速、语调,孩子接受语言信息才容易适应、并且学习。
此外,还要重视非语言。前文提到了,肢体语言及表情占了沟通的55%,而当孩子对复杂语言和道理理解不足的时候,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便成为孩子接受来自父母信号的有效途径。点头、微笑、比心、竖大拇指这些都是对孩子很好的回应。
03 如何认知和处理与孩子之间的观念偏差
承认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区别不同个体最基本的条件。特别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从年龄、经历还是身份角色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对待人和事物的观念有偏差。强行让孩子与我们步调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尊重差异。差异的存在,让世界多姿多彩。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时,不要急于判断对错,急于定性。要给与充分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了解。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大致了解孩子一些行为表现背后的生理及心理机制。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思考者,能够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景以及小型理论。因此,我们不能强行为孩子灌输理念,这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过程,既无效又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别是5岁之前的孩子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并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我们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自我和固执己见给与理解和尊重,这是他们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必经阶段。
求同存异。我们要学会观察和聆听,去发现哪些观念的偏差是可以通过双方的努力趋同的,而哪些是需要我们保留的,而哪些又是需要家长通过正确引导进而归位的。
求同,要求我们换位思考,特别是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习惯以“为你好”为理由,全盘否定孩子的想法。存异,要求发挥各自特长,丰富内心。保留各自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了解彼此各异的观念,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丰满。
如何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孩子是否善于与人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社会化过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把握机遇、收获幸福的关键。
01 增加有效陪伴
家庭是最能让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场所,如果在家能够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那么孩子也会将这种生活习惯带到学习和集体生活中。这就需要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给孩子有效的陪伴。
这里的“有效”并不是指简单的陪孩子玩游戏、摆积木、读绘本、陪写作业,而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注意力和目光一定要放在孩子的身上,并给与及时恰当的信息反馈。并注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认真聆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02 做好榜样
孩子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决定了宝宝主要的学习是靠模仿,主要的经验来自于和成人环境的互动,所以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作为父母就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沟通时,就要通过使用健康积极的词汇、平和的情绪语气、主动礼貌的回应等为孩子提供给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
03 鼓励表达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他做的好还是做错事了,都要让他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会让孩子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分析的习惯,遇到事情,也会偏向于理性处理,通过沟通解决。
04 有意识的引导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掌握一定技能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技能包括辨识情绪和调整情绪能力、察言观色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非言语沟通能力、倾听的能力、赞美他人的能力。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在这几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05 丰富孩子的社交生活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丰富孩子的社交生活,逐步扩大孩子的眼界,会让孩子在观察周围事物和人们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交流体验。通过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还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孩子言语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6 在运动中建立自信
胆小害羞的孩子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沟通,结果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自信心。
运动是孩子建立自信,提升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任何运动都要求孩子感知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的身体,而感知和控制的过程恰恰是孩子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获得自我认同和自尊。并且,在取得进步或者获得成功时,孩子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从而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
同时,孩子在运动的时候,会有同伴,并且伴随运动,身体会分泌多巴胺,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身心愉悦,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愿意沟通和交流。因此,父母要多带孩子参与体育运动。
沟通是,你在闹,他在笑,沟通是,面对面,心连心;沟通不必千言万语,哪怕一句,只要与你有关。沟通,是我们表达爱最虔诚的方式!走到父母面前,来到孩子身边,告诉他们:
我有好多话想要和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