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教学第四章开篇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跟之前的教学相比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改变:
一、导入不是采用谈话法,(我们的祖先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的全部规律都离不开光。有关生命起源的研究发现,生命最初也可能是由于光而促成的)。我利用一个动画呈现的儿歌《影子——我的好朋友》让学生产生感观认识,进而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朋友是谁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回答:“影子”。我又继续追问:“那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大多数同学陷入思考之中,无法准确回答。于是在认知冲突中,我顺利进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
二、光源的定义不是直接给出,一带而过。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由问题引入,“你们知道生活中的光从哪里来吗?”利用多媒体介绍太阳、点燃的蜡烛和水母的图片,以此来冲击同学们的感观认知,让学生知道他们都能发光,再来介绍“光源”的定义。继续图片讲述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加深概念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入问题:“月亮是不是光源?”大多数孩子有相关知识积累,都会回答“不是”。我就接着利用镜子将照进教室的光反射到天花板上,问学生“亮不亮?”“那镜子是不是光源呢”结合实验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光源定义中的“自行发光”。
三、结合实验演示和图片讲解,重点介绍光的传播,通过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砖中的传播情况,得到三个小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而在归纳总结光的传播规律时,也设置了两个小情境:光从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方向发生了改变,强调“同一种”。图片呈现光在不均匀的液体中沿一条曲线传播,强调“均匀”。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然后就自然引入“光线”的理想模型,强调要利用刻度尺辅助绘画光线,学生也欣然接受。利用光线作图解密影子的形成过程,皮影、手影、立竿见影前后呼应学以致用。还补充解释了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拓宽视野,巩固新知。
这节课学生整体反应很兴奋,我也觉得教学效果显著,当然这还需要后续学习中进一步确认。
教学之路,进无止境。
我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