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映潮老师《致语文老师》中的一点儿摘录:
我们可以用“托物,蓄势,开掘”的眼光迅速分析下面文章的章法结构
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オ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者。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小思)
典型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寄意”的写法。同样,下面一篇也是: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売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席慕蓉)
托物,引出事物: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蓄势,描述事物:第二段,第三段。
开掘,托物寄意: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一点感悟:
第一次月考半命题作文《我的世界很———》,整体来看,孩子们的作文分数都不高。第一,审题不清,我的世界不等于我看到的世界。第二,内容空洞,没有具体的人、情节。第三,结构不清晰,想哪写哪儿,写哪儿算哪儿。每个学期我们都费劲口舌地讲那么多篇课文,为什么学生连最基本的文章结构也掌握不了呢?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今天讲《故乡》这一课时,第一自然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开篇点题———回故乡。然后联系《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起开篇点题,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点出了文章的主要事件。结合这三篇文章的开头,适时告诉学生这种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作文开头方式。
第六自然段: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让学生分析体会“早已”“迎着”“飞出”的表达效果。作者用词准确,写出了母亲和宏儿对“我”的期盼,前者显得稳重,后者讲宏儿比作小鸟,形象地表现了宏儿的天真、活泼、欢快和见到“我”时的喜悦,与大人们的悲凉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能把迎着和飞出交换一下位置吗?”孩子们都笑了。“所以,写文章时,用词遣句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
今天读到余映潮老师的这些文字,更感觉应该用好教材文本,注重写作融入课堂,以期更高地提高语文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