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孩子的爸爸去接宝宝放学。 每次放学后都会在幼儿园里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儿上一会儿,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俩就站在远远的地方聊着天儿,看着他和其他的小朋友互动着。
没过多大功夫,他就哭着向我们走过来。问了缘由,说是小朋友不让他玩一个学校的公共的游乐设施,哭得很委屈。
刚开始听到他的哭诉,我是有些不知所措。关于孩子被欺负的问题,在书中都学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感觉运用起来,又总是苍白无力。
而每每这个时候,感觉都很复杂,一方面是为孩子的懦弱而着急,为啥不会为了自己的权益去争取,虽然他现在也仅仅只有六岁,但是受欺负的为啥总是他?另一方面的确又有点同情他。但对于这样的事情也总是生气大于同情,因为那个毕竟是学校的公共设施呀!是大家伙儿都有权利玩儿的地方。
而更糟糕的是,孩子的爸爸跟我有着同样的想法。而在爸爸历来的教育观念中,我知道他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这样软弱的去应对问题的。
因此爸爸在我之前就行动了,他态度很强硬的的要求孩子一定要回到那个公共的游乐设施上去,以此做为对那种无理要求的抗议。
而孩子当时的确是很束手无策,而且也十分的害怕,恐惧家长的训斥。他不得不回去,被动的去争取自己的权益。
爸爸对他说,“这件事情必须要反抗,我可以陪着你一块儿去。”
于是我们跟着他来到了那个他所谓的不友善的小朋友身边。然后我发现,那个小朋友跟着他的奶奶,而在之前的口角中,对于孩子造成情绪影响的不仅仅是小朋友不让他玩儿,还有那位奶奶也对他也做出了一些很无理的要求,就是她希望自己的孙子先玩儿,独霸一个原本可以三四个人一起玩的地方,在我们在场的情形下,老人任然继续她的方式与风格。
看到这我也有些愤怒了,这种愤怒更多的是觉得作为家长不但不约束自己孩子自私的行为,反而放纵他。但我也只能对再一次要求玩被拒的无助的昶昶严肃道:“这个是学校的公共设施,任何小朋友都有权利在这儿玩儿。”
这话说给孩子,但更是让那个奶奶听的,想告诉她,这样对待孩子的做法是不对的。
听到我的话后,那个奶奶没有在排斥昶昶继续玩耍,孩子也是一边哭着,一边和那个小朋友推推搡搡,硬生生的站在那个已经失去了玩耍兴趣的游乐设备上。
当那个小朋友再一次推开他的手,我看到他哭着,硬是逼着自己说出了一句,“你凭什么不让我玩!”的话。
看到这心理更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回家之后,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他的爸爸和他曾经就有这样的约定,如果在外面受气,不还手,或者是没有反抗的话,回到家就会被爸爸打三下屁股。结果在外面受了一顿气,回到家,屁股又挨了爸爸三巴掌。
在整个的过程中,我非常矛盾,从开始的愤怒,因为孩子的软弱,不捍卫自己的权益。再转而,我的那种愤怒,经由他爸爸的对孩子的严厉训斥,而发泄了出来,让我反而会有一些轻松。而当我看到,爸爸动手打了孩子屁股的时候。虽然也感觉自己的愤怒也找到了一个出口。但是同时还有一种更加矛盾的心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就是,打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很大,所有看过的书学到的育儿知识都一次次的告诉我“打是不对的”,打是家长发泄了情绪,但善后的事又是那么困难。天知道这种暴力行为对孩子有何影响,我很自责,因为一贯不主张对孩子动手也从未动过手的我在这次的事件里做了“帮凶”,至少我没有阻止老公的行为。
看过很多育儿书籍,也知道很多方法论,然后发现这些方法一定是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在一种很理性的情况下,有实施的可能性。
而刚好在育儿的过程中会有种种的状况,时常使家长的情绪都叠加到一个点,而不得已爆发。那么在这个情绪本就很难自控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就产生不了任何的作用了。
有句话说“学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育儿也同样,学了很多方法,育儿的道路上依旧很纠结。
因为有的时候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的的确确是情绪上的问题。不是孩子情绪的问题,而是家长情绪的问题,情绪得不到疏解,再好的方法也会显得的苍白。
这样一来,再回看上面这件事情的发展,好像也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情绪上出了问题。这件事情中,我和老公的心理上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诉求,导致了我们的这种不合理的做法?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焦虑、自我否定,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始终在心理压抑着我。纠结,焦虑,各种担忧挥之不去。陷入了一个自我批评的怪圈,跳不出来。
我又尝试看各种书籍找答案,但都无果。那时,曾经的心理学知识帮到了我,当一切方法都不起作用时,放弃寻找方法,转由觉察自我,慢慢的方法就会浮现。
慢慢的那个最本质的心理诉求真的出现了。
我问了自己两个假设的问题。
如果孩子只是过来告诉我们,有小朋友欺负他,但是孩子没有哭,我们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
我想我和孩子的爸爸应该都不会像之前那样着急或者愤怒。
如果整个的过程都不是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是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知道这个问题听上去很蠢,但是事实上它会帮助我清晰真正的诉求在哪里?很显而易见,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其他小朋友的身上,我们可能不会给他加这么多的标签,比如说软弱,无能,怂等等。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情形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太过于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孩子不能保护好自己。以至于我们更加强调孩子要反抗,要去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
成人世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思维被应用到孩子身上。采取一些很强硬的手段,武装他,让他变成大人想象中的强大的样子,我们也认为只有通过抗争才能更好的来保护自己,这个方式真的对吗?
也许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与他们那个年龄本该具备的能力会有一个落差。
孩子受欺负,我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怕孩子不能够保护好自己,而事实上,他也正是没有保护好自己,才受伤害,即便仅仅是觉得自己委屈。这更加印证了家长的想法,所以家长会很生气。
其实所有的问题的源头应该是在教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焦虑情绪的根源。
因此,我改变了教育孩子的的观点。比如说,在对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上,找方法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我会对他说,“你可以不使用爸爸告诉你的一定要打回去的方法。如果遇到一个彪形大汉欺负你,难道你还要打回去吗?不管任何时候,首先要做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可以是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或者可以寻求外援等等。”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也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终点。
曾经的一次韩国游轮倾覆,只有极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幸免遇难的事件,让我十分震惊和恐慌。我们经常都会说,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是也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这是任何问题的出发点。而那次邮轮事故仅仅逃出的几个学生,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没有在原地不动,而是采取了积极的逃生措施,而所有的听老师的话在原地不动的孩子们最后都丧生了。
孩子们没有听老师的话儿,逃脱灾难,这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是教育孩子,不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指挥。
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儿成功逃脱的例子应该也是举不胜举的,姑且不探讨概率问题。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如何保障自己安全的理念,不是更好吗?
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定不只一个“打回去”。而“打回去”也是只是大人心里不平衡而已。
让孩子在探索世界的同时,逐渐的摸索出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作为家长,如何从主导变为辅助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庞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