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慨良多,人生中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总能让我的生活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知道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福分得到身边老师的帮助和厚爱,每次老师点化的时候都会告诉我一句,你一定要发愿做更多的好事,是的,我一定会做更多有利于社会,服务于他人的事情,就像大学中说的那样“”德之本也,术之末也“”德行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朱子家训记载:“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小商贩肩挑做买卖,获利很少,十分不易。和他们做买卖,不要在价钱上计较,占一些小利。看见身边穷苦的邻居,也要关心照顾,尽力体恤。”
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人在世上要多体恤身边不如我们的人,看到他们的苦才更要珍惜自己的福分。
春秋时期,年少的鲍叔牙和管仲一起在闹市做买卖,每次分利时,管仲都会多拿了一些。
旁人见此很是气愤,提醒鲍叔牙要注意,他听后却笑了笑说:
“没事儿,你们是不知道,他的家庭不好,有老母亲需要侍奉,我手头还算富裕,他多拿点是应该的。”
鲍叔牙的体桖让人佩服不已,而管仲亦没有辜负他的帮助,视其为生死之交。
之后,在管仲和鲍叔牙联手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无可争议的霸主。
而在面对众人称赞时,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生活中哪些不看重自己利益和得失的人不是不会计较,而是不愿计较,他们先体恤他人的处境,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以情为主,宽厚待人。
了凡四训记载了这么一个例子: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明朝内阁首辅,太子少师,杨荣,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以摆渡为生,每天奔波于两岸之间,生活极其艰苦。
一次,当地暴雨连绵,河水上涨,水灾四起,不少路过的商客都因此遭了殃,很多村民也死于水灾,溺水者顺河流而下。
那时,家里有船的人都急忙在河中捞取财物,对水中求救的人视而不见。
只有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在河中救人,一分不取河中漂浮的钱财。
甚至在救完人后,连水中的尸首也急忙打捞起来。
因为在古代,人都有着死后落叶归根的执念,如果连尸首都没有,亲人就会抱憾终生。
当地很多人借此发了一笔横财,便纷纷笑话他们:“愚笨至极,河上那么多钱财不拿,只知道救人。”
杨荣的祖辈听而不闻,坚持凭心做事。最后他们的后代子孙都是很有地位之人,所以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台湾有一位年轻的建筑商,在业界以精明著称,却在事业上屡屡不得志。
他很苦恼,为什么大好的局面却变成如今的模样。
一次,郁郁寡欢的他,百无聊赖的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报亭买报纸时,突然被里面一段采访瞬间击中,茅塞顿开。
随后,在整理好仅剩的一万元资产后,再战商场,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创造出上亿资产的商业奇迹。
记者采访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了四个字:“只拿6分。”
又过了几年,和他合作的商业伙伴越来越多,他资产也从之前的上亿翻滚至如今的上百亿。
后来,在一次大学演讲中,一位学生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我做生意坚持只拿6分,这就是我一百亿的起点。”
他说,当年在生意困顿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句李嘉诚的话,体悟极深。
李嘉诚说,“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正是这段“不聪明”的话,影响了他之后的一生。
“我原以为做生意就要计较精明,但事实却摔得很惨,而李嘉诚先生做生意总让别人两分,反而创造出一个商业帝国。从那以后,我就清楚的明白做生意,精明计较是大忌。”
随后,他拿起随身携带多年的那张已经泛黄的报纸,在那段采访的空白处,有着用钢笔写的一段话:“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
他就是台北全盛房地产董事长林正家。
做生意让人两分利,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生意自就越做越大。
惯于计较的精明人,短期看似获得了利益,却输掉了发展空间。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在助人和被助的路上度过,而每一次伸手助人的过程,就是在给自己修路的过程,修路的过程就是点亮自己未来的过程。